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城堡 >> 神游第8站亚美尼亚Armenia
亚美尼亚
Armenia
01PART不顾疫情在打架提起亚美尼亚,个人感觉名字似乎挺响亮,但似乎就是想不起来它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小喵一度甚至怀疑……不会是个已经消失了的……古国吧?
当然不是,它也许曾经属于前苏联,但现在肯定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就在……这里:
再放大一点:
本来呢,按照字母表神游,A打头的国家,亚美尼亚之后是澳大利亚(Australia)和奥地利(Austria),这都实际游了就不神游了。之后,紧接着就是阿塞拜疆(Azerbaijan)。小喵就想了,既然这两个国家挨着,而且都曾是前苏联的,就索性——连着神逛了吧……
刚这么想,后脑勺隐约生风,感觉俩国家连在一起听着耳熟,对了,就是这俩国家,正打着呢!去年疫情那么严重都没消停。为啥打?好像是为了一个叫做“纳卡”的地方,就是下面的紫色区域:
到底为啥呢?说白了还是苏联那会儿造的孽。当年苏联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将不与亚美尼亚直接相连、但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纳卡地区划归了阿塞拜疆(紫色那块),而将不与阿塞拜疆直接相连、但阿塞拜疆人占多数的纳希切万(现阿塞拜疆飞地,左下角那块)划归了亚美尼亚。
这个思路让小喵想起来以前的国家单位分房,每个房子里都有优势,但绝对会给你添点堵——楼层好的管子多;房间方正的朝向差……苏联当时倒是好管理了,但里面的人,那是信仰和文化都死磕(这个后面说)。
苏联解体之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也都独立了,纳西切万这块住着阿塞拜疆人的飞地归了阿塞拜疆,但含在阿塞拜疆“肚子里”的纳卡却没有归亚美尼亚。就……打上了。
02PART从亚美尼亚区走过前面说到信仰。提到亚美尼亚这个国家,的确得说说信仰。
茄丁面和小喵其实曾经和“亚美尼亚”这个名字擦肩而过。那是去耶路撒冷。
从耶路撒冷老城最南边的锡安门一路进去,会穿过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其中有一段下沉的古罗马遗迹:TheCardo,是凯撒大帝哈德良(就是那个建造了哈德良长城的哈德良)下令建造的马路。
而这条街所在的区域,就是亚美尼亚区。都说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但耶路撒冷老城其实分成了四个区域。除了前面那三大宗教信徒的居住区域外,还有老城西南这片区域(地图左下角粉紫色那部分):亚美尼亚区。
老城区非常安静,走在里面就好像这里没有人了似的:
亚美尼亚区的最北边到雅法门,边上就是大卫塔:
既然另外三个区涉及了三个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这个亚美尼亚区又是怎么回事呢?
总结下来这几条,大家细品:
第一条:“兵家必争之地”的宗教立国。
亚美尼亚正经是个古国,曾经也辉煌过。只不过它的位置太郁闷。大家看图:
这地方从远古时期就是东西方民族的联系纽带,商业发达,资源丰富(还有石油)。总之,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外号正经是谁摊上谁倒霉。所以亚美尼亚一会儿给罗马帝国打黑工,一会儿给波斯帝国当马仔。罗马统治时期,基督教正在四处传播,亚美尼亚人民像是找到了救星。公元年,亚美尼亚为了反抗波斯人,宣布接受基督教作为国教(人家号称这里是诺亚方舟靠岸的地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第一个哦!
既然信奉基督教,自然是要去耶路撒冷朝圣的。所以亚美尼亚从宣布国教之后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到耶路撒冷朝圣。当时在圣地呢,当然是谁来得早谁就能占据更多地盘。
第二条:语言不通,信仰也不那么同。
既然都是基督教,为啥还和基督区分开呢?一是语言不同——他们是自创的亚美尼亚语;二是教派不同,他们信奉的是东方正统教会(还不是东正教)。所以,过不到一块儿吧。
第三条:大流散。
要是说起“亚美尼亚人那点事”,也是超苦难。在年春到年秋一年多,生活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地上的万亚美尼亚人,有万到万人遭到种族灭绝性屠杀。他们蹲在一大堆信伊斯兰教的国家之中,还有信东正教的国家之中,还蹲在个“兵家必争之地”,一个“苦”字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处境。很多人被折腾地背井离乡,估计和犹太人的大流散有得一拼。据说土耳其对他们种族灭绝后,有很多人都流散到了耶路撒冷。
现在翻翻当年拍的照片,亚美尼亚区的这些宗教装饰物,有没有看出一丢丢波斯文化的影子?
要是当年知道这些,大概我们会在亚美尼亚区更仔细地看一看。
脑子里大概能知道在亚美尼亚看到什么了,教堂(很多的教堂),各种圣迹,当然还有和种族灭绝相关的博物馆。
说到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土耳其至今没承认过。当年美国为了和苏联老大哥对抗,在土耳其部署一大堆核弹,那自然是力挺土耳其,跟着一起装聋作哑。如今两国翻脸了,前几天拜登宣布亚美尼亚屠杀是种族灭绝……小喵的神游居然蹭了一回热点。
03PART亚美尼亚的名人既然有那么多文化冲突,又是咽喉要道,又是大流散的,翻一翻,估计能找到不少如雷贯耳,结果是亚美尼亚裔的名人呢。
第一位:马超~~~
你没看错,就是三国的那位马超。如今亚美尼亚国内显赫的马米科尼扬家族,据说是蜀汉马超家族在三国时期躲避曹操灭门,而迁徙到亚美尼亚的。关于马超的事情自己读三国吧。说,马超投奔刘备期间,一家老小当时已经移居汉中张鲁的麾下。张鲁投奔曹操后,马超家眷被张鲁灭门(中国史料这么记载的)。但是根据《亚美尼亚史》记载,有位马家后人逃了出来,来到了亚美尼亚。
据亚美尼亚的“马”家说,他们马米科尼扬家族的始祖名为马抗(也译马姆贡),公元三世纪由中国迁徙而来,因战功卓著获得亚美尼亚国王的欢心,赐姓马米科尼扬,分封达隆省。
此外,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马超家族带有羌胡血统,与西边的各国关系良好。马超统率的部队“不尚弓弩”,擅长使用长标枪,行军作战采用西式密集军阵,马超本人也穿类似西方国家的铠甲。学者认为,马超家族和中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超之子为逃避追杀,选择到中西亚避难也合乎逻辑。
这就是亚美尼亚给那个马米科尼扬树的雕像,咋样?
第二位:卡戴珊(Kardashian)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超级大屁股的金·卡戴珊的那个卡戴珊!
整个卡戴珊家族都是亚美尼亚移民,超级有钱,愣是靠各种花边新闻成了名媛(著名的“卡戴珊效应”——自己百度),国内的名媛段子大概都是学卡戴珊的。
第三位:阿加西(AndreAgassi)
是的是的,就是那个网球名将阿加西:
他祖上也是亚美尼亚流散移民。小喵差不多是看着阿加西的网球长大的,也看着他的头发一点点没有的……
第四位:卡斯帕罗夫(ГарриКимовичКаспаров)
这张脸我不认得,这个名字绝对知道。国际象棋大师,世界棋王,和“深蓝”下过棋。他当然是苏联人,但实际上是出生在现在算是阿塞拜疆土地上的亚美尼亚人。
估计还有挺多的。不说了。给自己找一部写土耳其对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电影看看,算是给自己酝酿一下情绪,准备正式——神游吧:
烽烟岁月(2年)Ararat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
豆瓣评分:7.7
04PART前往亚美尼亚亚美尼亚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天津。比海南省(3.4万平方公里)要小。
中国公民从年起,持有效的中国普通护照可以直接去亚美尼亚,免签证,自入境之日起每日内累计停留不超过90日即可。后面的阿塞拜疆是落地签。所以呢,就算不是神游,直接去这两个地方也算是可以说走就走了。
北京飞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n)据说是有直飞航班的。飞行时间呢,这个距离按说应该在12小时左右,但是不是绕行,是不是经停,就看具体情况了。
那里民风淳朴,对中国游客友好(谢谢马超),没听人说有被骗的经历。物价低廉,相当于东南亚消费水平。
交通呢,首选自驾。据说整个亚美尼亚都对自驾旅行的友好度非常高,差不多所有酒店都有免费的停车场,在首都埃里温也不例外。偶尔有停车收费的地方一般一次是人民币3元(差不多dram——当地货币德拉姆,目前和人民币汇率是1人民币:80德拉姆)。
亚美尼亚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一多半“景点”都在首都埃里温周围。所以小喵决定在埃里温租一间公寓。既然物价不是很高,索性奢靡一点,在市中心挑选一家高大上的酒店式公寓吧~
挑了一个超级中心的地方:Yerevan4youTerrace,距离共和广场和历史也就米。
快80平米一室一厅有露台的公寓,一天的房费只要60多美元,实在是物超所值呀。有专门的停车场,少见地需要付费,考虑到这样合适的房价,付费就付费吧。
此外,这里也提供另外付费的早餐,你可以自选美式的、英式的、欧陆风格的都可以。小喵决定在这里踏踏实实住个一周、十天的,逛逛城市,顺便把埃里温周边的地方都溜达遍。考虑到物价便宜,估计在外面用餐的机会会很多。
05PART在埃里温住下旅游宣传说埃里温(Yerevan)是一座温柔的“粉色之城”。因为取材当地的火山岩石,建筑的颜色呈现天然的淡粉色,加上活跃在街头的苏联老爷车,说是自带一股怀旧感:
其实真正的粉色建筑不多哈,大部分都是涂料。不过这个颜色,还有这种苏式楼房,看着实在挺熟悉的:
在公寓里安顿下来,溜达着就能来到市中心的共和广场(RepublicSquare)。旅游介绍上一说“粉色之城”,照片都是这个广场的建筑。这大概是首都最大最古老的广场,相当于天安门。四周有历史博物馆、国家银行、财政部、国家邮局、万豪酒店。
不过,恐怕在正午来这里的话,太阳扑啦啦照下来,感觉不到什么粉色:
恐怕要在清晨或傍晚溜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种粉色。
最好是傍晚来,因为可以顺便去看另外一个“打卡”点,跳舞喷泉(DancingFountain):
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景点,但晚上来这里看的人很多。大概是想融入一种轻松的气氛里吧,不妨跟着凑热闹:
但这个喷泉是晚上9点才开,可以先吃了晚饭再来。既然这里物价不高,那索性一来就把这里的“招牌餐厅”给打卡了吧。第一家叫做“SherepRestaurant”,就在共和广场旁边:
据说这里是本地人和游客都很喜欢地方。中午不用预约,但晚上一般要预约。如果来得早,比如5点,应该可以有位子。大部分预约的人都是7点来。茄丁面是个谨慎人,如果他想在这里吃晚饭,大概会在从公寓溜达来的路上先进去预订一下,然后去共和广场逛逛,然后来这里。
这家店受欢迎的原因一个应该就是靠近共和广场——估计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想吃饱了以后去看喷泉。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菜品丰富、分量大,性价比高;看了一下网友们晒的账单,两个人花人民币,肯定能吃上一顿含酒水的丰盛晚餐了。
看了看,显然亚美尼亚的菜系喜欢吃茄子、牛羊肉、鱼。这里的茄子做法恐怕比较花哨,比如这个,看上去像是培根卷,其实是茄子卷了应季蔬菜。
当然这里受到了俄罗斯菜的影响很大。比如炸包子,据说面皮不硬,里面的汤汁和肉馅和生煎包子很像,油而不腻。
再来个烤鱼,据说这家的烤三文鱼相当赞。两个人可以要小份(两块鱼),肉质鲜香,所有吃过的人都夸:
炖肉呢品种很多,感觉可能有点像匈牙利的那种炖肉,肉又酥又软、入口即化,多味调料的浸润使得肉块的风味极其醇厚浓郁,咸香中透着点点甜,配米饭最合适。
不过人家配的是一种叫做lavash的薄饼,就是这个:
这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的卷饼呢?据说刚烤出来的时候很香,有嚼劲儿,就着炖肉吃最合适。
不知道茄丁面吃饱了以后还有没有热情再溜达回去看喷泉。他也许会说,反正天天要从这里走呢,等过两天再说哈。
这刚开篇就使劲写吃,难道小喵已经隐约觉得主要就吃吃喝喝了?
06PART漫步埃里温总体而言,埃里温这样的地方不需要太多详尽的攻略和指南。城市不大,惊天动地的打卡景点也不多。
只要有地图导航,在这个城市间穿梭与漫步,便是一种极佳的旅行体验。小喵和茄丁面可以轻松地穿梭在那些建筑气息浓厚的城区里,累了便找一个咖啡厅坐下——关键是咖啡还不贵。
看起来整座城市都有点“正在建设中”的意思。一不留神就会看到马路这边已经是繁华街道,而马路那边还是“拆”。
作为游客呢,还是尽量挑建筑“完工”的区域溜达比较妥当。
街头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涂鸦,最常见的是这个叫HovhannesTumanyan的画像:
他也被印在德拉姆的纸币上:
这个HovhannesTumanyan是诗人兼作家,因为写了很多亚美尼亚农民艰苦生活的故事,经常被亚美尼亚人尊称为“所有亚美尼亚人的诗人”。
就把城市里不多的几处景点打个卡吧。
先说说城市北侧的景点:
大台阶艺术中心网上都管这个地方叫“社会主义大台阶”,其实人家的名字叫卡菲斯扬美术馆(CafesjianCenterfortheArts)。不过,这个美术馆的外观如今成了埃里温的地标,这一连串经典地标大台阶,其实是美术馆的外墙,是一片沿山体而建的台阶,就像是为了泰坦族的巨人们而建造的。
长长的台阶间,每一级都是一个空中花园,清泉喷涌流淌形成小瀑布,点缀着各种富有想象力的雕塑。
而台阶顶端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你可以在这里俯瞰全城,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台阶有电梯可以上去,美术馆也是免费的,经常会举行一些现代展览。
喜欢拍照的话,建议傍晚时分过来,柔和光线拍出来的照片很美。
其实吧,估计也就是照片角度合适才好看。冬天光秃秃的时候,看建筑两边,感觉就像个没完工的工地呵呵。
马捷纳达兰手稿博物馆从大台阶下来往东北方向走不远就可以到这家博物馆,名字叫做Matenadaran(马捷纳达兰),也叫作亚美尼亚国立写本馆。它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中世纪手抄本和书籍的储存库之一,其收藏神学、哲学、史学、医学、文学和宇宙学等多个领域的亚美尼亚语及多种其他语言古籍。
国内游客几乎没有写过这个地方,但小喵觉得很吸引人。这里的藏品大多是亚美尼亚在10世纪到15世纪收集来的各种珍贵手抄本。看了一些中世纪的书,知道那时候的书都特别昂贵,重要的书还镶金带银的。大部分手稿都是由修士手抄的。这些手本当然也多次遭到掠夺,后来被送到莫斯科保管,之后在这里建了一个永久馆藏。
有一年在布拉格去斯特拉霍夫修道院,被那里美轮美奂的图书馆震撼了。当时正好一路在读肯·福莱特的中世纪三部曲,特有感觉,在图书馆里看了半天。那些手抄书非常有意思:
最喜欢看那时候的工具书,比如这种医书,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中世纪行医的接生婆之类不可能写书,只有修道院的医馆里有那种特有思想见地的修士/修女,才会不辞辛苦地写这种医学手稿呢。
门票只要0德拉姆,不到20元人民币。不过拍照要另外付费,德拉姆——相当于要30元人民币。对古书感兴趣的人,特别值得来一趟,还可以花AMD(60多人民币)请个私人导游来讲解一番。
再说说城市西侧的景点。
大屠杀纪念馆西边最重要的景点大概就是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馆了,它的名字其实叫Tsitsernakaberd,英文就是“ArmenianGenocidememori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cb/2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