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地理 >> 郅溥浩一百零一夜与中国
《一百零一夜》与中国
文
郅溥浩
《一百零一夜》是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集。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百零一夜》中译本(郅溥浩译)。本书篇幅不大,近20万字。
这部《一百零一夜》,是一部流传在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数百年的文学作品。它像《一千零一夜》一样,也是一部民间故事集,含有神话故事、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寓言故事、教谕故事、历史故事、现实故事,以及各种传说、趣闻等。其中一些故事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据考证,有些故事来源于印度。但其主要成分是在现实土壤上产生的阿拉伯故事,特别是其中的骑士故事、爱情故事、冒险故事、游记等。它没有留下编著者的姓名,其定型成书年代也不可考。有的专家认为,它比《一千零一夜》产生的时间还早。
20世纪初,法国人哥德福尔·迪姆贝尼发现它的手抄本,并于年首次印行出版。据研究家们考证,该书共有三个手抄本:一个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两个藏于突尼斯国家图书馆。各个版本篇幅长短不一,其中故事也不完全相同。研究家们以突尼斯馆藏的一个为蓝本,以巴黎馆藏的一个为参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出版其故事的阿拉伯文本。
《一百零一夜》含大故事二十四个,小故事约三十个。全书的引子与《一千零一夜》有些类似。它讲古代印度有一位名叫达里姆的国王,对自己的形象十分欣赏。他听说呼罗珊城一个青年长得很美,便派人去邀请他来,以便和自己比个高下。青年在动身前,发现妻子与一奴隶私通,愤而将两人杀死。青年来到印度王宫后,心情忧郁,面色不佳。一日,他发现王后与黑奴私通,顿时省悟,觉得自己的灾难与国王相比算不得什么,从此精神振奋,能吃能喝,很快恢复如初。国王见状,十分惊讶。经不起国王再三询问,青年告诉了他实情。国王亲眼目睹后,愤而将王后、黑奴一干人处死。以后,他每晚娶一女子,翌晨即将其杀死,以泄心中对女人的愤恨。日子一天天过去,国中女子被杀得所剩无几。宰相女儿山鲁佐德自愿到王宫,以每夜给国王讲故事的方法,挽救自己和众姐妹的生命,一共讲了一百零一夜。
从总体上看,《一百零一夜》虽不像《一千零一夜》那样篇幅宏大,场景广阔,但其故事在主旨和内容上却是相通的。它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和神奇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诗文并茂,语言大众化,以及某些细节的精彩描绘,与《一千零一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概括地说,它表现了如下主要内容:
歌颂美好纯真的爱情。这方面的故事在《一百零一夜》中占有很大比重。主人公们为了追求纯真的爱,历尽艰辛,备受折磨,始终矢志不渝,直到幸福结合。爱情的主人公有王子、公主、商人和普通百姓。通过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纳吉姆王子和娜依拉公主》中,王子和公主相爱成亲,新婚之夜,公主被妖魔攫走。王子为寻回公主,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妖魔的洞穴,并用计将妖魔杀死,与公主团聚等等。
褒扬善与美,摈斥丑与恶。人民群众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中,会遇到现实社会中强大的恶势力的阻挠。主人公们必须克服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丑恶势力。无论是现实的较量,还是借助神力的较量,最终善与美必然战胜丑与恶。如《国王和蛇的故事》描写大王子和二王子去为父亲求药。二王子经过艰辛寻得药物,大王子贪图享受,不去寻药。他见二王子寻药归来,不仅偷窃了二王子身上的药,还将他置于死地。后二王子被人救活,回到宫中。大王子被处死刑,受到惩罚。大王子代表恶,二王子代表善,善最终战胜恶。《商人儿子和异乡人的故事》中,商人儿子穆罕默德来到一个地方,遭黑店老板暗算,被抛入地下室。他通过顽强斗争,运用智谋,终于揭露了这个卖人肉老板的罪恶,使他遭到应有的惩处。善得到昭雪,恶受到剪除。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故事中有妖魔攫取女郎的情节,如《扎菲尔王子的故事》《阿卜杜·马立克的故事》《国王和羚羊的故事》等。这些妖魔是社会上恶势力的象征,是恶的化身。
表现人的探奇冒险精神。不少故事描写主人公单刀匹马在沙漠旷野中游历。在游历中遇到种种奇观异境、惊险场面。《青年商人的故事》中,青年商人外出游历,始则遇到女妖,继而进到一个仙境般的山洞,后来与一个神奇国度的公主成亲。《国王和蛇的故事》中,国王为寻找失去的骆驼,独身一人前往大山,遇到一条大蛇,与蛇发生了一段恩怨故事。该故事中的二王子为父亲寻药时,来到一座古堡,与半睡半醒的女郎产生爱情,并得到了神药。不少故事还描写了骑士与骑士之间、骑士与恶魔之间的战斗。《大臣儿子阿卜杜拉和老人》则是一个海上冒险故事。阿卜杜拉和一个老人在海上遇到七尊向他们进攻的雕像,打败雕像后,进入岛上一个古老的宫殿,躲过向他们射来的箭矢,终于取得宝藏。《樟脑岛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表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海域住着吃人的妖怪,他们将死人头骨挂在家中,顶礼膜拜,求签问卜;硕大无朋的巨鸟将人攫起到天空;海中浮出一群群美人鱼和怪兽。主人公们跨过一道道险阻,最后获得樟脑岛上的宝藏。这些故事,特别是沙漠骑游的故事,产生在阿拉伯马格里布这一具体环境中的可能性较大。《商人儿子和异乡人》中则出现了飞车、飞缸等情节。有些故事表现了主人公用化学物质提炼黄金的企图。探奇冒险、求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开拓未来、掌握未来的一种精神。无论是陆上、海中的探奇冒险,还是众多神奇物的出现,均表现了人类企图战胜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征服自然力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不仅产生出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表现出勇敢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类故事具有经久不衰的欣赏魅力。
其他一些故事则表现了不同方面的内容,如表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间的宽容和睦,赞美主人公的美德;表现了统治者体察民情、办案公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小偷的机智,敢于和哈里发开玩笑;有的将君王平民化,表现了市民阶层的趣味。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一定的哲理,有的故事表现了对统治者的嘲讽,有的故事则表现出对妇女的歧视。
《一百零一夜》的流传和成书过程,均发生在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因此其故事中具有浓重的伊斯兰色彩,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发现,在《一百零一夜》中有几则故事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相同(准确些说是部分相同),如开篇故事、《王子和七位大臣的故事》及《乌木马的故事》。《驼背老人和哈伦·拉希德哈里发》与《一千零一夜》中《睡着的人和醒着的人》立意相同,但内容却完全不同。其他如小故事《磨夫和他老婆的故事》在《一千零一夜》中也有。《一千零一夜》中的《王子和七位大臣》由约二十个小故事组成,《一百零一夜》中有十一二个小故事与之相同,且《一百零一夜》中的更加简短。《驼背老人和哈伦·拉希德哈里发》中,驼背老人几次被哈里发麻醉弄到宫中被他和群臣、宫女戏耍,主要在男女关系上互相调侃,反映了市民趣味,但也剥去了君王身上的圣神光环,如驼背老人所说:“三天来我都遭到一群疯子戏弄。”《乌木马的故事》与《一千零一夜》中的同名故事在一些细节上也不相同,《一百零一夜》中的似乎更精彩。我们之所以做出比较,是想对《一百零一夜》和《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提供一点补充材料和分析。《一百零一夜》与《一千零一夜》中相同的故事并不多,说明它们最早并非同一个蓝本,很可能是同时或先后取自于当时流传在阿拉伯地区的故事。开篇故事可能取自当时流传在阿拉伯地区的波斯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一千零一夜》的最早来源)山鲁佐德讲故事的引子,专家们认为它更接近于印度本源。来源于印度的《王子和七位大臣的故事》很早就流传到阿拉伯地区,《一千零一夜》也是在其成书过程中才收集进来的。《一百零一夜》应该也是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同一故事,篇幅短的要比篇幅长的产生时间要早,加上《一百零一夜》缺乏《一千零一夜》中那种反映中世纪商业社会中丰富复杂的爱情、家庭生活的长篇故事,而且表现英雄骑士的故事较多,由此似乎可以说,《一百零一夜》产生的时间比《一千零一夜》(指其定型成书的时间)还要早的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要指出的是,《一百零一夜》给我们提供了古代东方文化、文学交流的可贵资料,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交流的视野。上述《一百零一夜》和《一千零一夜》中某些故事的同异与比较,即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商人儿子和异乡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异乡人取出一个瓶子,从里面出来一个女郎。他和女郎吃过食物后,便倒在一旁睡觉。这时女郎也取出一个瓶子,从里面出来一个年轻男子,她和男子交媾后,把男子放回瓶中,睡在异乡人身旁。异乡人醒来后,将女郎放回瓶中,收好瓶子,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典型的印度佛经故事,载于《旧杂譬喻经》中,后来传入中国,在(晋)荀氏的《道人幻术》、(梁)吴均《续齐谐记》的《阳羡书生》中均有记载,虽然内容略有不同。在《一百零一夜》中发现这则故事,确实使我们感到惊讶和兴奋。《一千零一夜》开篇故事讲国王两兄弟因王后不忠,杀死王后,逃出王宫。来到海边一棵树下,见海中出来一个妖怪,顶着一个箱子。他俩赶紧爬上树。妖怪上岸后将箱中女郎放出,自己倒头在旁睡觉,女郎见树上的国王兄弟俩,便招呼二人下来交媾……这近似上面佛经的故事。但与《商人儿子和异乡人》中整个借取佛经情节不同。为了以后对这一故事情节进行多元的比较,这里将中国的《道人幻术》和《阳羡书生》简介一下。《道人幻术》:有一外国道人,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道人对担人说他因旅途劳累,请担人让他在笼中歇息。担人怪之。担人让道人上去后,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行数十里。道人取出美味佳肴,亦不下担,请担人共用。有顷,从口中吐出一女郎,娇姿艳美,共进美馔。食毕,道人睡去。此时,女郎亦从口中吐出一少年男子,二人共食。之后,道人欲动,妇人即将男子纳入口中。道人醒,将妇人纳入口中,继续行路……《阳羡书生》:阳羡地区某担人,途遇一书生称途中劳累,求入鹅笼担中。故事前段与《道人幻术》类同。但书生将女子吐出,女子又吐出一男子后,故事并未结束。男子又吐出一女子。书生欲醒,男子、女子依次将吐出之人纳入口中。书生将女子纳入口中与担人告别上路。两个故事中还有一些细节。后一个故事从前者演化而来。(晋)荀氏生卒年不详。(梁)吴均生卒年为—。晋与梁前后应该相隔二三百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这是佛经故事中国化的过程。《商人儿子和异乡人》的整个故事充满“空”和“虚无”观念,明显受到佛教影响,异乡人口吐瓶子放出女郎的情节与佛经故事吻合。但它又不是一篇纯粹的印度故事,而是与阿拉伯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算这个故事的阿拉伯化吧!其中,商人儿子穆罕默德和异乡人一起把他不忠的公主妻子、引诱她的某王子、孩子,还有异乡人吐出的女郎、女郎吐出的男子统统杀死,二人又回到原来的故乡,异乡人继续云游四方。故事“色”“空”观念浓重,令人叹为观止!“瓶中人”是怎样流传到阿拉伯的,又是怎样与阿拉伯故事相联系的?是佛经直接影响阿拉伯,还是别的什么途径?不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吗?
回到《一百零一夜》。
诚然,我们今天来看《一百零一夜》的故事,有的不免简浅、粗犷,但正因为此,才体现出它民间文学质朴清纯的特质,何况它的许多故事还是十分精彩的,其中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更是引人入胜。它是一部产生了近千年的古代文化遗产,尤其是它产生于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更加难能可贵。
《一百零一夜》与中国肯定有关系。其中的《樟脑岛的故事》中写道:一天,波斯国王艾努·舍尔旺正与大臣公卿们议事,忽然一位年纪很大的骑士跑进宫来。他向国王讲述来历:“我常在世界各地周游,无论荒漠和城市,到处有我的足迹。我到过印度、信德、也门、中国……我的名字叫小巨人之子萨尔达·本·阿玛尔,我今年已有三百岁。海上的岛屿没有一个我没去过,陆地上的城市没有一个我没到过。我从锡兰跨海到印度,又从印度乘船到也门,不久来到一座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这是罗马人、大主教们和一些巨人们建造的……”在这里原文的注释是:“一说是从印度到也门;一说是到了也门;一说是到了中国,这座城市名叫布尔盖。”也许是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编辑者在这里采用了不同的说法,但从故事看,这位老人所描述的经历显然是发生在中国。
对《一百零一夜》,一些古代典籍曾有所记载。我们先来看看典籍中的记载。在法国学者费琅编译和校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出版于—年)中,这样说到《一百零一夜》:“第69页第八夜国王问他自何方来,其国籍为何处?‘我来自信德、印度和中国大地。鄙名叫小萨达·本·亚马力,现年已有三百岁……我曾不停地从一个岛到达另一个岛,这样一来,我就到达了中国。我首先到达了一个叫作巴尔卡的城市里,这是中国的第一座城市。当地居民发现我们的时候,便带着大木棒和长矛迎了上来,而且还听到城内一阵惊天动地的喧闹声。当我们接近该城的时候,其宏大的规模使人眼花缭乱。有人把我们带到了国王宫殿,叫作哈姆丹……”故事接着叙述他到王宫的情形。这里对中国的王宫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王宫富丽堂皇,光彩夺目,难以描述。我和我的伙伴走进一扇大门,来到宫殿圆厅,圆厅四周是高大的柱子。宫殿中央,溪流纵横交错,两旁树木成林,结满了各种果实,草地上鲜花盛开,如石竹花、郁金香、番石榴等等。不远处有一座大理石圆拱顶建筑,四周有黄金镶嵌的阳台,每个阳台上都有一个用纯金刻就的符咒,符咒下面是一个环,一旦有苍蝇、昆虫附着在上面,符咒便会发出令观者终身难忘的语音。拱顶上面是一只金孔雀,它的两眼用红宝石嵌就,双脚是祖母绿制成,翅膀则饰以各种珠宝玉器。当我们走到御阶前时,看见国王坐在龙床上,面上容光焕发,双目炯炯有神。他左右各站着二十个宫女,每个宫女手中都拿着丝绸扇子。他头戴一顶饰有各种珠宝玉石的金冠,面前还站着像羚羊般可爱的彩女……”这种描写比《一千零一夜》中的描写也不差,而且也符合中国宫廷的实际。
故事中的一段对话,更能表明事情是发生在中国:
“‘我听说国王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十分向往,所以在回国途中就顺道到这儿来了。’礼仪官又对我说:‘国王问你是否知道世界上诸王的情况?’我回答说:‘是的,陛下!世界上最辽阔的国家是伊拉克,它在世界的中央,世上诸王都环绕在它四周。’礼仪官说:‘我们在书上也读到过。在它之后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还知道有一位叫狮王之王的国王,他是土耳其国王,土耳其人是人中的狮子,骁勇无比;之后是大象之王,就是印度的国王;之后是哈巴什国王,号称智慧之王。至于我们的国王,即罗马国王,被称作众人之王,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罗马人更健壮更俊美,以上都是国王中的佼佼者,其他的国王都不如他们。’我对礼仪官说:‘你说得对。’”
上面这段描写,按故事所说,是骑士老人与罗马国王和礼仪官的对话。如果我们读了下面这段文字,就会判定,骑士老人是在与中国国王和礼仪官对话。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学者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中曾有以下描述:
“这位古莱氏人……声称他属于阿拉伯人的先知家庭……此人是一名智叟,据他述说,中国国王召见他一次之后,询问他有关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人摧毁波斯王国的手段……国王接着又说:‘你们是如何划分世界上的所有君主呢?’古莱氏人回答说:‘我一无所知。’国王在此时又对翻译说:‘告诉他,我们计算了五次。所有人中最为富裕的占有者是统治伊拉克的人,因为他占据世界的中央,其他列强围绕于其周围,所以我称之为王中王。继这一帝国之后就是我国,我们把它看成是人类的王国,因为任何一国都没有像它那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不像它那样被有规则地治理,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居民像我们的臣民那样听话,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是人类的王国。继我们之后便是猛兽的国王,这就是我们的近邻突厥人的国王,他是人类中的猛兽的国王。继他之后是大象的国王,这就是印度的国王,我们承认他们是智慧的国王,因为智慧发源于该国。最后一个是罗马人的国王,我们也把他们看着是人类的国王,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体型那么优美和面庞那样美丽的居民。以上就是主要国王,其余者都低于他们。’”
这段对话,与《樟脑岛的故事》中的那段对话基本相似,而且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抄袭或沿用,只是做了一些改动。《樟脑岛的故事》把本应是中国的地方改成了罗马。我们从《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知道,《樟脑岛的故事》原本描述的是中国。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记述了古莱氏人与中国国王(皇帝)的对话后,在阿拉伯国家流传甚广,成为了文学创作的材料。《樟脑岛的故事》就是一篇据此材料创作的作品,当然加上了不少神奇的情节。故事的后半部分是国王资助骑士老人到樟脑岛取得财宝的情节。
顺便说一句,关于《黄金草原》的记述,张星烺先生认为,也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那就是中国国王(皇帝)不可能自己承认比伊拉克国王低一等,而屈居第二。这明显是阿拉伯人为抬高自己的国家而把顺序改动了。
还要提一下的是,《樟脑岛的故事》中所提到的对头盖骨的顶礼膜拜,对大鹏鸟、美人鱼的描述,更应该是产生于东方的信仰和传说。
故事中对大鹏鸟的描述:“赛阿达老人带领人们在海上航行了十天,来到一个有淡水的岛屿。他们下船饮水。这时忽听天上一声巨大的响动,众人抬头观望,只见一只硕大无朋的巨鸟正俯冲下来,瞬间攫取他们中的一人飞上天空。众人一阵骚动,冲老人嚷嚷道:‘你是要带我们来送死呀!’老人说:‘那已死的寿命已到。一切无能为力,只能靠伟大的安拉了!’”这比伊本·白图泰访问中国的游记中对大鹏鸟的描写夸张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共同之处。
故事中关于美人鱼的描写:“突然从海中浮出一群美人鱼。她们如初升的月儿般美丽动人,长长的秀发披于腰际。众人见到她们,都朝她们走去,她们也不回避,反而跟他们在一起亲切地嬉戏。每个人都跟一个美人鱼玩耍。东方发白,天刚蒙蒙亮,她们就互相吆喝着返回海面,沉入海底。没人能抓到她们……。”
关于美人鱼的传说,中国文学中也有描述。《太平广记》中《洽闻记》之《海人鱼》写道:“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如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前已述及本篇故事与中国的关系。加之大鹏鸟的传说、美人鱼的传说与中国的类似。这是否更能说明这篇阿拉伯故事与中国的联系呢?考虑到这篇故事存在于阿拉伯马格里布神话故事集《一百零一夜》中,这种与中国的可能联系,就更加令人寻味了。遥远的阿拉伯马格里布神话故事集《一百零一夜》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文化、文学交流史中的一缕抹不去的亮色。
---End---
『选自《东方学刊》,河南大学出版社』
郅溥浩年8月生,山西太原人,研究员。现从事阿拉伯文学研究。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年4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年至年3月赴叙利亚马十革大学进修,年在外交部工作,年4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工作。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shzycult
.商务BD总监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