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金代女真人话语中的蒙古语词

发布时间:2021/3/11 18:52:08   点击数:

金代女真人话语中的蒙古语词

金朝建立于年,完颜阿骨打一朝起兵,犹如秋风扫落叶,迅速推翻了强大的辽帝国,占据了辽朝疆域。辽亡金兴后,宋朝视金如视辽,向金输出巨大利益,以期换取和平。期间,宋朝派遣大批奉金使,这些使臣对金朝方方面面细致观察,多有记录,留下了丰富的金人生活画卷。

南宋初年,以礼部尚书之名,做为大金通问使的洪皓,来到金上都(今黑龙江阿城)被扣留,前后滞留金朝15年。返归南宋后,把金国的所见所闻载记成集,以《松漠纪闻》为题流诸后世。

有趣的是,《松漠纪闻》中记录的女真人话语,一些词语和现在的蒙古语词完全相同——看看一千年前民族语言和习俗交流借鉴、交融互用的实例:

1、洪皓对金国婚姻旧俗记载道:“金国旧俗,多指腹为昏姻…那女异行而坐,先以乌金银杯酌饮。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蜜糕,人一盘,曰‘茶食’…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婿党罗拜其下,谓之‘男下女’。礼毕,婿牵马百匹,少者十匹,陈其前。妇翁选子姓之别马者视之,塞痕则留,辣辣则退…夫谓妻为‘萨那罕’,妻谓夫为‘爱根’”。

上段文字为节选部分,作者记载的是金国婚姻习俗。指腹为婚在金国比较普遍,而男方成人后去女方家定亲过程颇有趣味。男方须备钱款,上门拜见时男方近亲属随行,带上十余车酒食(多则几十车);女方家男女分行列坐,酒过三巡,先行进食特制糕点,此谓“茶食”;宴饮结束,女方家小无分男女,再列坐炕上,接受男方行礼,叫“男下女”,最后男方牵出已备骏马百匹或十余匹,供女方一家品评,如果获得“塞痕”的赞许,骏马留与女方家庭,如获“辣辣”之评,退回马匹;成婚后,夫称妻“萨那罕”,妻称夫“爱根”。

文中的“塞痕”义“好”,四库本《松漠纪闻》的“塞痕”写做“赛音”,这是记音用字的差别,意义却是相同的;说明金朝民间社会用语中指“好”时,无疑发音为“塞痕”。也就是女真语中的“好”和蒙古语的“好”发音相同,一千年后的今天,蒙古语的“好”依然发音“塞痕”(还记音为“赛罕、赛音、赛纳”等)。

《松漠纪闻》又记“契丹男女拜皆同,其一足跪,一足着地,以手动为节,数止于三。彼言‘捏骨地’者,即跪也”。

女真语词外,“跪”的契丹语发音“捏骨地”也流传下来。而今蒙古语的“跪”始终发音“苏古德”。“捏骨地”和“苏古德”从汉语记音用字看,首音是有区别的,但这是方言的问题还是洪皓本人汉语方言的问题,从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2、如果进行比较,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用语,因民族生存区域和历史传承因素,语言差别是毋庸置疑的,但辽金时期又是政治因素导致民族交往密切,语言交流频繁,文化交融不可避免的重要时期,所以,在生活场域的语言运用就带有鲜明的交融色彩。

二十世纪初编撰,三十年代初成书的《黑龙江志稿》就曾辑录汉、满、蒙古、达胡尔(达斡尔)族词语对比表,从日常生活用语发音比较,到民国时期,主要是满族、蒙古族在指称社会生活中的名词术语时,虽然相异很多,但相同的也比比皆是。

如:数字“1-2-3-4-5-6-7-8-9-10”的发音,满语和蒙古语发音完全不同;戚属(亲属)关系的发音指称,“兄、弟、舅”相同,其他均不同;表季节的“春、夏、秋、冬”不同;“江、河、湖、海”不同;“满族(满)、蒙古族(蒙古)、回族(回)、藏族(藏)”指称全部相同;畜产类中“羊”指称相同;“烟、酒、茶”除“烟”有些许差别外“酒、茶”相同,但“酒”的蒙古语称“答剌速”早在元代即有记载,而黑龙江地区蒙古人称“酒”为“阿尔吉”,其借用的可能性很大;“饭”的指称相同;关于数量指称中有“三十、四十、千、万”完全相同。

《黑龙江志稿》中的词语对比,限于狭小地域内的语言场域,各自带有方言特点和语言运用的人口因素影响,有些是有价值的,个别存在明显错误。

3、《松漠纪闻》中习俗记载也比较有趣。以上文中“茶食”为例,现在的蒙古族饮食礼仪中,主桌(或称“正桌”)开始前,有完整规范的“查干伊德”(食用奶制品为主的饮茶过程)礼仪,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这一习俗在金代女真人生活场景中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礼,可见生活礼俗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很难说起始于哪个民族哪个朝代。

《松漠纪闻》亦记一女真人的特殊习俗。“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遣之。既无所获,虽畚钁微物亦携去”。金代社会严禁偷盗,一旦捕获则严厉论罪,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习俗可供民间相戏相乐,带有浓浓的文化色彩。在文化生活贫乏的时代,蒙古族农耕生活中亦有正月十六抹灰习俗盛行。十六日一早,村落中形成玩笑关系的双方,多为女方给男方脸上抹灰。如果男方抢夺一件小物品,即使被吐沫一个黑灰分明的大花脸,也不至于多丢人,反之,成为一年半载的笑谈。

蒙古族正月十六的抹灰习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从金代女真人生活习俗中,有似曾相识的影子在那时活灵活现地上演。

《松漠纪闻》中的习俗记载,俨然记录了富足人家的奢华,但民间普通人家定然复制缩小版的生活场景。而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习俗,这样的词语,无外乎是民族交往、交流、影响、交融的结果。

李乌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195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