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董希文一笔负千年重任

发布时间:2021/3/27 22:41:42   点击数:

年10月1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国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此时的城楼下,正站着一个年轻画家。

三年后,一幅描绘开国大典盛况的油画横空出世,这个年轻画家的命运也与这幅油画紧紧连在了一起。

油画《开国大典》(复制本)

这幅油画就是家喻户晓的《开国大典》,这个画家就是董希文。

偷偷学画

年农历五月初五,董希文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光华溇村,父亲董萼清是当地有名的收藏家,家中藏有大量古代书画、金石碑帖与瓷器。

受家学影响,董希文年少遍临家藏,熟悉明清诸家,尤其喜爱宋以来的瓷器,埋下了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根基。

董希文作品《父亲董萼清像》

年,18岁的董希文从杭州蕙兰高中毕业,一心学画,却因父亲反对,最终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第二年,董希文偷偷向姐姐借了30元钱,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颜文樑等学习西画。

此后近7年时间里,董希文辗转于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越南河内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及国立艺专学画,“遍访名师,接受了当时国内所有优秀的美术专业学校的教育”,深受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的影响。

年,董希文(左一)与杭州艺专同学

敦煌往事

年1月,董希文参观了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敦煌艺术与西北风俗写生展》,深受震撼,当即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的常书鸿联系,希望去敦煌莫高窟。

20世纪40年代,董希文在重庆

半年后,29岁的董希文放弃重庆中央电影制片厂字幕员工作,与新婚妻子张林英踏上了前往西北敦煌的漫漫旅途。国难当头,信息不通,交通不便,他们先乘卡车到兰州,再搭车到新疆,最后骑骆驼赶往敦煌,历时三个月,才到达大漠深处的敦煌。

董希文作品《织毛衣的张林英》

在敦煌,董希文跟随常书鸿等人整日在洞窟中临摹壁画。他特别注重唐以前尤其是六朝北魏时期的壁画,临摹了第窟北魏的《萨那太子本生故事》,第窟北周的《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复原临摹),第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第窟的《得眼林故事》等重要作品。

他曾在笔记中写到:“两年半的漫长岁月,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压缩到最低限度,将整个心灵装配到古人的怀抱中去,寂寞的环境与单纯的工作,使我很自然地遗忘了自己来自何处……”

董希文临《鹿王本生故事》

此外,在常书鸿的领导下,董希文、李浴、潘兹等人还完成了对莫高窟的临摹、测绘、记录与考察等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画像题记》,保留了大量的敦煌学资料,为后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此,董希文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学界的高度赞誉。

董希文临《得眼林故事》(局部)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董希文、张林英夫妇带着在敦煌出生的大儿子回到了家乡。为了纪念在沙漠深处的这三年时光,董希文为自己的两儿一女取名时,都用了一个“沙”字。

党的号召

年8月,董希文经李宗津、吴作人介绍,认识了徐悲鸿。在徐悲鸿的邀请下,董希文到国立北平艺专担任副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平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董希文旧照

年,33岁的董希文与北平艺专的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响应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学生运动。

后来,在解放北平的关键时刻,董希文接受冀热察军区城工部的派遣,秘密参与了对医院的保护工作,并多次执行秘密任务。他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木刻宣传单创作,创作了《解放军是人民的救星》《解放军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保护外国侨民》等作品。

年,董希文创作油画《抗美援朝》

然而,此时的董希文,甚至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

开国大典

年10月1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国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董希文,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从那以后,创作一幅记录开国大典的作品,成了他的心愿。

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这个重任就落在了38岁的董希文身上。

董希文旧照

早在年,董希文就与中央美院的师生合作完成了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朱总司令油画像,而他擅长绘制革命题材,尤其擅长人物画的本领更是闻名业内。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图稿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马上投入创作。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回忆:“房子太小,母亲把几张床并成一溜,空出一块地方后,父亲把四米多宽的画布钉到了墙上,但由于房子太矮,只能把下面的部分先卷起来。他蹬着椅子在屋里上上下下几天,画面上就出现了领袖人物的模样。父亲为了把一个古老国家获得新生的气象表现出来,运用了很多想象:他把红灯笼吊在屋顶上使家里也喜气洋洋的,去故宫观看因年久而发黄了的汉白玉栏杆。两个哥哥正在淘气的年龄,高兴地帮父亲筛沙子和在画地毯的颜料中,因为他想象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一定是崭新而毛绒松软的……工作虽然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但是光线不足的屋子忽明忽暗,而且卷起的部分影响了视线。于是画被抬到了西总布胡同大姑母一家居住的两层小楼里。光线比较亮。秀气的姑母穿着旗袍装扮起宋庆龄,她养的黄菊花也派上了用场。一个多月后,这幅场面开阔、气势恢宏又富丽堂皇的油画《开国大典》完成了。”

董希文《开国大典》草图

年5月,董希文随江丰、丁井文、周扬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准备在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展览会展出的作品。

看到《开国大典》时,几位国家领导人都很高兴,毛主席甚至点头称赞道:“是大国,是中国。”他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开国大典》

据丁井文回忆,毛主席那天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除审查《开国大典》外,他还接见了三批各界人士。毛主席那天的兴致很高,参观完画展后,他又利用接见的间隙,两次返回怀仁堂的休息厅,仔细观看了油画《开国大典》。

年9月,《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在全国发行,印数高达多万张。不久后,《开国大典》被收入中小学课本。

年9月2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开国大典》

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以《开国大典》为原型的纪念邮票。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董希文不得不对《开国大典》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而当国家决定复原这幅油画时,董希文早已离开人世。

如今我们在各大重要展览中看到的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先生的学生靳尚谊,以及另外两位画家阎振铎、叶武林所作的复制品,而董希文的原作,则永久地存放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库房里。

董希文作品《开国大典》(年版)

《开国大典》所被赋予的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1973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