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地理 >> 踞点赢销农资营销进化论穿越迷雾,适者生存
踞点赢销实践者肖然谈农资营销构建共享共赢生态圈
编者按:年农资行业风云变幻,年迷雾重重!南方农村报记者为此专访了踞点赢销实践者肖然老师,请他为未来的中国农资营销提出一些看法,做出一些预测,也期待更多行业大咖一起参与互动。
开篇:存量时代——大象倒下与温水煮蛙
记者:年农资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重要的事件与时间节点?
年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存量时代”。从上市公司报表来看,年以前所有的上市公司,包括肥料都有一定的增长,从年到年这三年间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都出现了负增长,甚至从盈利一个亿到亏损一个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基于这个转折点,说明中国的农资行业进入了一个“存量时代”。
什么叫“存量时代”,就是说你多卖一吨,别人就少卖一吨。年环保风暴,造成很多小企业,关,转,并,停,然后以前的复合肥行业,从重能源、高能源,转变为清洁能源,这一系列技术改造也给企业增加了很多成本。比如说烧煤,生产一吨肥料要几十块的成本,现在改成天然气每吨要增加块钱二百多元的成本。现在都说是环保的压力,中国复合肥产能大概在2亿吨,而我们实际需求只有八千万吨,所以说整个行业,中国的肥料产能是过剩的。随着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与供给侧改革,这一系列的动作来看,肥料行业开始进入了存量时代,挤压式竞争。整个市场份额是固定的,不但不增加,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在这种环境下,你不把别人挤出去,别人就把你挤出去。
年中的几个大事情:山东鲁南化肥厂(母公司是世界强企业),宣告破产;湖北宜化(以前湖北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也是国资(肥)委下面的重头企业),也进入破产程序;相比来说,很多传统复合肥制造企业,甚至放弃了复合肥这个版块,像鲁西化工,基本上放弃了复合肥。中国复合肥之都山东临沂,鼎盛时期大大小小的复合肥企业上千家,如今多少人去楼空?整个复合肥的营销接下来真的是到了一个鸡肋的行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阶段。因此,在年这种挤压式的竞争环境下,销量不断地下降,营销费用不断地提升,很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记者:您能否用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总结一下这些变化?
第一、存量时代(挤压式竞争)
第二、环保风暴(高压政策)
第三、破产潮
第四、营销转型
这里前面三个不做过多赘述了,我这里主要谈谈营销转型。什么叫营销转型呢,以前的复合肥传统的营销,就是促销、推广、广告战、价格战,这是传统的营销模式,未来的营销肯定是不能再这么干。
营销一定要转型,往哪转,怎么转,无外乎几个方向:
一、打通赋能,线上线下一体化操作,打造产业链,打造闭环的种植生态圈。通过线上传播线下服务,做闭环的生态链、生态圈的一体化服务。全国各地的作物大王,比如人参种植,从种植到收获,再到销售,到技术,都是一体化的。
二、专业种植。通过每年各大媒体的作物大王评选活动,有人参种植大王,小麦种植大王,水稻大王,火龙果大王,柑橘大王,各种各样的作物大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农业种植的趋势是走向专业化。
三、技术营销正当时。任何的产品服务,如果还是停留在单纯地打款发货模式,将来是没什么前途的。技术转型怎么转,这也是个问题,中国的农资企业小、乱、差、多,造假的厂家死了一批,还有很多。中国的法制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中国的农资行业还有像类似保健品行业的乱象出现,比如以前曝出的鸿毛药酒,跨省抓人,现在又到权健,人吃的东西况且如斯夫,所以说整个法制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服务转型。以前的农资行业为了和农户达成销售,所有服务都是免费服务,免费的服务就不值钱、不专业。现在的服务包含各个方面,比如我现在给中盐安徽红四方复合肥作咨询顾问,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推智慧农业,为什么叫智慧农业,我认为智慧农业包含六个要素: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的销售、金融服务、种植劳务服务、种植技术服务、测土配方及土壤修复。未来农业服务必须由专业的农化服务团队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五、植保飞防。
最近植保这一块进入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但是成功的企业很少,大家都是在打价格战,试图以更低的价格来获得市场的份额。所以无人机植保飞防打价格战的企业,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死翘翘了,所以说营销转型也是正当时。
六、营销创新正当时。
在营销上要改革创新,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互联网技术,结合消费者农户的真实感受、体验、沉浸,以体验式的营销,或沉浸式的营销,未来农业的技术会不断地升级换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营销,必将进行创新和改革,离开了这些变革,企业依靠原始的营销,肯定是走不下去的。
上篇:陨石坠落——挤泡沫、拧水份
记者:这些变化对乃至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年农资市场中有哪些转型成功的案例?又有哪些转型失败的教训?总结下来,哪些因素决定着转型的成功与否?
肖然老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一、大品牌VS小品牌
在农副行业,现在市场上真正的大品牌还是非常少的,即便是大品牌也是某一领域的品牌,它还不属于一个产业链。比如化肥,市值比较高的金正大,一年万吨,从产量到销量占不到中国农资行业的1/10。当一个品牌占到市场份额的30%的时候,它就进入到大品牌,寡头垄断时代。一般情况下,什么叫进入了寡头垄断,如果一个行业前三名的品牌,占到市场份额的70%,就进入了寡头时代。农资这个行业,它不仅是肥料,还有农药、种子、劳务、植保飞防还有农产品收购,它是一个真正的生态圈。
在现如今这个行业里,大品牌想独吞是很难,所以大品牌也不要洋洋自得,未来大品牌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倒下。如果说年叫创新自强年,但是很多创新都死在了路上,也有很多创新死在了腹中。共享经济,一地鸡毛,摩拜单车成了城市的垃圾;生鲜电商难得有一家是盈利的,几家愁眉几家笑,包括盒马生鲜的新零售,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大家都在创新,盒马生鲜一定比永辉百货更好吗?它只是在生鲜这个领域切了一块。盒马生鲜是大场景式的销售,沉浸式的销售,盒马生鲜针对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变化,进行了新尝试,形式很不错,但是很难保证品质,包括产品的保鲜程度,加工的味道,就餐的环境等等。它走的是快餐型的路线,打出的是年轻人式的服务,实际上对追求高品质的消费人群,它不是差了一个层级,未来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说白了就是看谁抢占市场快,然后逐渐透明化,互联网不就是把以前所有不透明东西变透明嘛。但是目前,无论是淘宝,或者京东,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有时比传统实体店卖得还贵,互联网凛然成为造假的温床。
未来小品牌是有机会的,大品牌不能独霸一方,小品牌也有市场,因为小品牌更灵活,更聚焦,它可以聚焦到某一个作物上。比如河南有个企业叫绿业元,主打芸苔素产品,一个单品就做了20多个亿,所以说,小品牌也是有竞争力的。大品牌做规模,小品牌需要聚焦在各种作物身上,把专业做到极致。
未来的营销,大品牌和小品牌之间的博弈,永远都会上演。因为农业太散了,它固然是主业品牌,但它不是暴利行业。比如褚橙,褚橙的成功在于文化的成功,如果没有褚时健背后传奇的人生,没有那么多大佬的故事,褚橙可以成功吗?它的橙子真的就比赣州的橙子好吃吗?所以说农产品也好,小品牌和大品牌之间一定会有很多激烈的较量,关键是大品牌要做规模,做战略,小品牌就要做专业。
二、种植大户VS种植散户
目前中国的粮食是绝对够国人吃的,但是中国每年有几千万吨的粮食剩余,这是很有问题的。在饲料行业,中国的玉米,豆沫,70%-80%靠进口;东南亚的水果、粮食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国内市场,所以中国现在的农业真正处在一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环境。进口的水果、作物品质比中国的好,化肥农药使用少,基本不用几次化肥,讲究的是自然熟。像欧洲的发达国家,荷兰、以色列、比利时,他们做无土培养,完全没有土壤,在水箱里就可以生长,一棵西红柿产量高达几十吨,这是由于他们国家物资和土地极度缺乏造成的。但是在中国,我们所产出的粮食蔬菜足够20亿人吃,所以说我们的产能永远是过剩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农产品的品质在很多方面是有待提升的。
所以说大户种植跟小户种植,他们之间最终会有一些转换,而最终的转换就看谁能把品质做到极致。小户种植其实是利于品质的,大户做到最后,品质未必好,田间作物拼的是田间管理。在种植投入中,化肥农药支出占到40%,田间管理要占到60%,什么时间施肥,施多少,这个很有讲究。所以,自然种植,像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它们的香蕉是自然成熟的,它们的糖分要比国内的水果高。
现在的中国人都在讲土地流转,但是现在经作区的土地流转还很困难,大田区的土地流转是赚一年,亏一年,亏亏损损又一年。在中国,想要靠种地实现暴利、发大财很难,现在土地流转的成本太高,大田区土地流转价格在元/亩,而南方的经作区,土地流转费用在-0元/亩,再加上农药化肥和人力成本每亩都上万元了,你说种啥东西能回本大赚呢?所以说未来中国20-30年,散户种植仍然是主流,大户种植会引领这个行业,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了这样的特殊经济种植区,好像每家的两三亩地是一家人的身家性命,你把他们的土地收走了,那会造成社会的整体动荡。
大户种植为龙头,中、小户种植为骨架。其实散户经济才是最后未来的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不一样,养殖全是大户,散户是没法做养殖的。大户的种植革新,是以大户与农场小户种植并存。还有一个温氏集团提出的公司+散户模式,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比如养猪,从猪苗到饲料全都给散户搞好,最后帮散户连收带购的全部搞定。以后散户种植也可能向公司+农户的方式转变,比如说一个地方有四万多亩土地,牵涉到一万个农民,每家农民种四亩地,但是我会对你有要求,种子、肥料、农药以及管理方式需要按照公司标准订购实施,农户产出农产品品质达标,公司回收,按照公司标准种植的农产品可以达到高品质的要求,自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
所以散户种植和大户种植在未来会以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存在,未来公司加农户的种植模式,将为产业链插上翅膀。比如嘉里粮油,在东北的五常地区流转了好几十万亩的土地,所有这些土地全种稻米,由嘉里粮油回收,经过深加工后成为金龙鱼大米。如中粮的喜临门品牌也是按照这个模式做的,各个地方都是这样的订单式大米,所以未来订单农业将整合散户的力量,形成新型的农业生态圈。
现在叫嚣大户时代怎么样,小户种植怎么样,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争论是没必要的,不能一刀切。中国的农村很复杂,农村的经济、政策,牵涉到国家的政策和命脉,不能说土地流转就一窝蜂都去流转,必须思考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去哪里,干什么。我觉得只有走新型农业生态圈的道路,把散户、种植户、各个方面的资源都整合进来,中国的农业才会呈现立体化的综合发展,既能容纳更多的人在里面就业,也能让中国的农民靠种植致富。现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需要智慧农业来武装中国的农业,需要大的集团,产业链公司站出来,比如像做大米的嘉里粮油,做金龙鱼大米,种子是我给你提供,肥料也是她提供,农民只负责种就行了,种完了还有人来收,这就是未来的订单农业。
所以大户种植,小户种植,散户种植最后PK的结果是,农资、肥料、农药等领域的大量的单一品牌会消失,以后的农资品牌是不存在的,未来的农业生态圈将发展为订单农业。大规模的订单农业开始之后,你用什么品牌内容,以什么为主导,我是生产商,我是平台商,我能为你提供什么。
现在说饲料,还有饲料品牌吗?没有了,以前还有这个品牌,那个品牌,为什么现在温氏可以成为品牌,就是因为养殖户没得选,以后的种植户也会进入这个时代。散户种植和大户种植,他们之间的较量将会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进程。
很多人对中国农业过度地解读它的悲剧,过度地解读它的喜剧,这都是不对的。对与中国农业的整体看法和把握,未来农村市场的变革和发展,不是说农资界怎样怎样,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稳定的格局情况下,中国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在未来30-50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形式会变,模式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如果希望看到翻天覆地的改变,我觉得激进者必死。
三、传统营销PK新营销
什么叫传统营销?传统4P:产品、促销、渠道、价格。传统营销就是围绕这4个P来展开营销和业务。未来的营销叫整合营销传播,它是借鉴了互联网技术,结合了线上线下,结合了消费者的变化,从以前的老式农民到现在的新农民。新农民就是打工打了20年的人,回到家乡去,他已经见过了很多的大世面,想再去忽悠他(很难),一个从广州、东莞、深圳打工回到家的农民,你再去忽悠他,他不会听你的。所谓新营销,整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新营销,以用户为中心,是对4P解读的新版,叫4C:体验、价值、便利性、沟通。
新营销该怎么做?
第一个C:把你的产品放在一边,去研究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个C:忘掉你的价格政策,去探寻消费者心里面的价位,闭门造车式的谋划高价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去研究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
第三个C:忘掉你的渠道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2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