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的前辈

发布时间:2022/8/30 14:47:57   点击数:
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

泰勒斯

米利都的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并试图解释存在于事物中的力。他认为不论事物之间有多大差异,它们之间依然存在根本的相似——水。泰勒斯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解释并不重要,具有历史意义和关键价值的是他对世界本质的提问,之后的许多哲学实践都是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同意老师认为存在某种单一基本物质的观点,但他并不认同这一单一物质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水也是来自某种原初物质,并且各种其他特殊元素也都是由这种“不确定的无限制者”(原初物质)分离出来而诞生的。类似的,他推断人类的起源是由另一种不同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此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留下一句诗意的哲学表达来展现自然中永恒对立、冲突、交替、循环并最终导致毁灭的力的存在:“万物由之所以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由于必然性复归于它;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曼德年轻时的同伴阿那克西米尼结合泰勒斯选择某种具体的物质的方法又兼顾阿那克曼西德提出的“不确定的无限制者”,认为万物由之而产生的原初物质是气,并认为事物之所以成为它们各自的形态,取决于组成这些事物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和扩张。后一观点的创新性在于认识到质的差异与量的差异之间的因果联系。

米利都学派真正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并且第一次迟疑不决地回答了自然实际由什么构成这一问题。但它的局限性有二:1.与现代科学相较而言,米利都学派给出的是肯定性的断言,没有提出假说和设计实验证明的意识;2.只是对世界的本质提出疑问,并未涉及人类精神与身体以及知识的本性和限度的思考和批判。

万物的数学基础

毕达哥拉斯

出于宗教信仰,毕达哥拉斯认为研究数学是净化灵魂和获得不朽的最好方式。他将灵魂与人做出三重区分:为牟利而来的做买卖的人;为荣誉而来参加比赛的人;对事物进行思考分析的观众。毫无疑问,毕达哥拉斯认为沉思默想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是由数构成的,他们以个体事物为单位构建各个数字,从个体事物排列空间角度发现算数与几何之间的关系,提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并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只能用无理数表示。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研究也推进了哲学的发展。他们指出数并非只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某种特殊的实体,数意味着某种形状。毕达哥拉斯学派进一步区分奇数和偶数,以此解释事物中的对立。这一数作为形式的概念在米利都学派发现的世界由原初物质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特殊事物是如何从单一的原初物质中分化出来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事物形成和发展的实质是限定(形式)在无限定者(质料)上的运用,而真正的数或形就是这种运用后所达到的平衡。音乐和医学这两门技艺所达到的平衡与和谐都与数相关,都要考虑比例和限定。

解释变化的尝试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认为所有人和事物都处于永恒变化之中(”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尽管变化呈现多种形式,但仍存在着某种基本的统一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基本元素,但不同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并不作为单一的元素,而是用来揭示世界不断变化的过程(火不断燃烧将燃料转化为光、热、烟和灰烬)。同时,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一变化始终保持平衡,即没有任何东西会永远消失,世界的总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指出变化的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神的普遍理性(logos)的产物。赫拉克利特不仅将火视为世界的本质,对信仰泛神论的他而言,火这个物质实体就是神;他相信火/神是普遍的理性,是指导万物变化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如果人们的思想都是受到普遍理性指导的,那么人们的思想本应该相统一的,但实际上,人们总是意见不一、各行其是。尽管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为自然法以及斯多葛学派世界主义的思想——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世界公民,因为他们都分有了一,分有了神的理性——提供了基础。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是在多种形式之中定型和显现出来的,而斗争是变化的本质,对立冲突是普遍的;他认为表面脱节的事件和相互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

巴门尼德

不同于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巴门尼德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毁灭;他认为人们所看到的不断变化的表象只是一种错觉。他更相信逻辑推理而非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巴门尼德首先提出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这一观点。然后根据逻辑推理,我们不可能描述出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存在者不存在是不成立的。由此否定了变化。换言之,一样事物从无到有再到无,即所谓存在者不存在,是不成立的,所以世界不存在变化用相似的逻辑,巴门尼德推出,世界是由一个不可分的东西构成的;一必定是不动的;一必定是一个完满的球体。

巴门尼德坚持在表象与实在之间作出区分,在意见与真理作出区分;认为变化和多样性混淆了表象和实在;认为表象只能产生意见,而实在是真理的基础。

柏拉图接受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不变性的根本思想,由此进一步提出他的真理的理智世界和意见的可见世界之间的区分。

芝诺

芝诺在三个假设(变化在时间中发生;各种不同的事物在空间中延伸;一条线或者时间是可分的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四个悖论揭示常识会导致比巴门尼德的观点更荒谬的结论,以此来为巴门尼德辩护。

运动场悖论:一个奔跑者从跑道的起点到终点要穿越一系列距离单位。如果跑步者不首先到达某个点之间的一个中间点,他就不能到达那个点,而如果有无数的点,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穿越无限数量的点。所以,运动并不存在。

阿基琉斯追龟的悖论:阿基琉斯让乌龟先出发一段距离,他永远不可能赶上乌龟,因为他总是必须到达乌龟已经经过了的点。所以,运动并不是实在的。

飞矢悖论:当射箭手瞄准一个靶子射出箭时,如果一只箭在空间中占据了和它长度相等的一个位置,那么这一只箭是静止不动的;由于飞矢总是在空间中占据这样一个等于它长度的位置,所以它必定总是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运动只是一个错觉。

运动的相对性悖论:三辆长度相同的共分为8个单位的大客车,一辆不动,另两辆首尾分别在第一辆的中间位置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二辆相对于第一辆经过4个单位的距离与第三辆相对于第二辆经过8各单位的距离的时间相等,这是荒谬的。所以,运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芝诺用这四个悖论试图证明复多性世界的思想将使人陷入不可解决的荒谬和悖论之中。由此重申巴门尼德的论题:变化和运动是错觉,只有一个连续的、物质的、不动的存在者。但是,关于世界的常识依然存在,后来的哲学家们采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变化与恒常的关系问题。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同意巴门尼德存在是永生的且不可毁灭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虽然物体能够变化,但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构成它们的微粒是不变的。这些永远不变的微粒是土、气、火、水,所有的物体都是这四种元素的混合。

恩培多克勒认为推动变化过程的是一对特殊的力——爱和恨,这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力导致了四种元素的相互混合和相互分离。四种元素是混合还是分离取决于爱和恨的多少。并且爱与恨的冲突不断循环、永无止境。

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同意恩培多克勒所说的所有存在都是元素的混合与分离,但他并不接受他所说的任何变化都是爱和恨的作用。他认为必定存在着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存在者把物质世界组织成这个样子,由此提出区别于物质的心灵这个理性原则。阿那克萨戈拉关于理性的说法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阿那克萨戈拉区分了物质和心灵,但是他并没有区分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认为心灵存在于”其他所有事物存在的地方“——将两者看作总是相互关联的。换言之,阿那克萨戈拉心灵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他没有认识到心灵也可以是物质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他没有认识到心灵除最初推动事物变化之外的更多作用。

亚里士多德评价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虽然将理性纳入事物起源的考量显得头脑冷静,但其对心灵的概念和运用是”远不充分的“:”阿那克萨戈拉让理性作为一具神圣的机器来铸就世界。当他说不清楚某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何在时,他就会把理性拉进来,但在其他一切情况下他都把事物的原因归于理性之外的东西“。阿那克萨戈拉似乎只是解释了物质如何能够发生漩涡运动,但自然秩序的其余内容则不过是这个运动的产物而已。

原子论者

原子和虚空

原子论的提出是为克服埃利亚学派否认虚空(空的空间)的存在——认为到处都是存在,整个存在是一——既肯定空间的实在性,同时又无须说空间是物质的,而是像一个容器,是物体移动的场所。

在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看来,事物的本质在于无限数量的微粒或单元,称为”原子“,具有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每一个原子不包含任何虚空,都是不可再分的。自然只包含两种东西:空间(真空)和原子。原子在空间中朝各个方向做永恒运动,相互碰撞和结合,形成了我们可感知的物体。

原子论的局限性在于,机械地将实在都还原到原子,没有为目的或设计留下任何余地。在牛顿之后,原子论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物质概念,才否认原子的不可再分性。

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除了探寻自然本质和结构,德谟克里特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240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