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地理 >> 匈牙利二十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
莫里兹·日格蒙德是匈牙利二十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生于萨特马尔州蒂萨切采镇。父亲因从事营造和经商,曾一度由贫苦农民上升为富有者,后来破产被迫迁居他乡。莫里兹青少年时代,曾在德布列森、沙罗什巴达克和基什乌依萨那西等地上过中学,中学毕业后,上过德布列森新教神学院。他一生中当过律师、职员、新闯记者和编辑,曾参加当时匈牙利进步文学团体“西方社”并是这个团体的重要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战地记走访了许多战场。
莫里兹·日格蒙德一九一九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期间,虽不是共产党员,但积极拥护并参加革命,曾任苏维埃共和国作家执政委员会成员。革命失败后遭反动当局迫害,思想上一度消沉。莫里兹的创作道路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到年。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短篇小说《七个铜板》、《穷人》和长篇小说《火矩》等。《七个铜板》是莫里兹扬名文坛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它运用哭与笑,忧愁和开朗的独特对比,表现贫苦农民为了凑七个铜板买肥皂洗衣而不得不翻箱倒柜的凄惨生活,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与当时风行的美化农村生活的园诗式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而《穷人》则是作者短篇小说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篇。
匈牙利作者通过一个无名士兵从前线回乡探亲期间谋财害命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匈牙利社会贫富的对立和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普通参战农民的心灵的擢残。长篇小说《火炬》是描写进步的年轻牧师马托尔齐·米克洛什的遭遇。马托尔齐起初立誓要当一支火炬,在所辖的教区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却在肮脏的贵族社会中被融化,违背了他自己原来的理想,变成了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小说以主人公在一场大火灾面前对自己行为的悔悟结束。莫里兹创作的第二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到二十年代末。这时期由于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作者在思想上曾一度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长篇历史小说《仙境》和小说《亲戚》等等,反映出他这一整个时期思想上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对贵族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更为深刻和彻底(如《亲戚》),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革命道路的怀疑(如《仙境》)。《仙境》是以《爱尔德伊》为题的三部曲的第一部。
匈牙利它选择了十七世纪时曾在爱尔德伊公国历史上相继执政的两个大公巴托里·戛波尔和拜特兰·戛波尔作为典型,描写两种不同的治国道路:巴托里想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翻教权和贵族的封建统治,实现其大胆的计划和美妙的梦想,把爱尔德伊公国建设成独立富强的“仙境”。但主人公被当成他自己漫无节制的冲动和摇摆不定的政策的牺牲品来描写,最后反而落得国弱民穷、众叛亲离,自己也被身边的叛徒谋杀。拜特兰原是巴托里的好友和手下将领,在政治上代表了一种谨慎的改良道路,作者把他描写为头脑清醒、深思熟虑、值得效法的形象。他在巴托里死后被选为爱尔德伊大公,《仙境》的故事情节到此结束。三部曲的后两部分别以《伟大的大公》和《太阳的阴影》为标题,内容都是描写拜特兰执政时期如何以缓慢审慎的步伐实现了巴托里仙境梦想的情况,但在思想艺术上都未达到《仙境》的水平。
匈牙利小说《亲戚》是描写某城检察长柯普亚什·依斯特万及其周围亲戚的故事。柯普亚什洞寮到“裙带风”是社会的一大弊端,但他自已却摆不脱贵族社会的这一行动法则。最后竟被“亲戚关系”的罗阒逼得自杀。揭露贵族社会醉生梦死的生活及其垂死挣扎情况的小说还有《通宵达旦》和《老爷的狂欢》等。三十年代初席卷整个欧洲的经济危机和匈牙利法西斯统治给莫里兹创作道路的第三阶段带来新的转折。匈牙利工农大众的非人生活及其反抗斗争推动他丢掉改良幻想重新走向革命,使其后期的作品逐渐转向新的主题。如果说小说《幸福的人》()中的主人公尤·久尔基还是一个对自己苦难命运逆来顺受的善良农民,那么长篇小说《山盗》()中的奥瓦里·杨利已是敢于起来造反的草莽英雄,到了长篇小说《罗饶·山多尔》中的罗饶·多尔,则已有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雏形。《罗饶·山多尔》原计划为三部曲。
第一部《罗饶·山多尔跃马扬鞭》以一八三八年匈牙利历史为背景,以高昂的激情描写罗饶·山多尔落草为寇、劫富济贫、向地主老爷造反的故事。但主人公被描写得有点像高居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缺乏群众斗争的基础。第二部《罗饶·山多尔皱起眉头》是以一八四八一一八四九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背景,描写罗饶·山多尔对革命的进程并不顺心,他看到农民未得到土地,自己在革命中又受排斥,因而愁眉苦脸地放弃了斗争。作者在小说中歪曲了一八四八年革命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科苏特)形象的真实情况,他把小说写作时代为法西斯效劳的贵族形象加到在一八四八年革命中起过进步作用的贵族出身的领导人物身上,这是作者有意影射一九一九年革命失败后霍尔第的法西斯统治。小说第三部因作者一九四二年病逝未能写成。莫里兹后期致力于描写农民斗争,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没有找到斗争的出路,不是出逃,就是中途放弃斗争。这是莫里兹世界观的局限在创作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