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旅游 >> 斯比特勒的普罗米修斯一
在这里荣格把歌德描述中的普罗米修斯进行了对比。
通过描述继而也分析歌德更多的属于外倾型,而斯比特勒则更多的属于内倾型。由描述者的不同心理类型,区分描述事物的不同形象。
得出内倾的态度并不一定符合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即传统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可能被做出完全不一样的解释。也提到了柏拉图描述的另一个版本。
从而歌德的著作中有两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版本。是发明家和艺术家,他叛逆而自负、似神又蔑视神灵。灵魂是智慧女神,即宙斯的女儿密涅瓦。
有这样一段对白:
当我认为这是我说的话时,
却是一位女神的言语,
当我认为是一位女神在说话时,
却又是我自己的声音。
是我的声音也是女神的声音。
这个描述歌德的普罗米修斯对灵魂是很依赖的。也近似与斯比特勒的描述,虽然灵魂的关系存在相似,但本质差别依然存在。
歌德描述的是一位发明家和艺术家,密涅瓦就是他用泥巴捏成的注入生命的雕像
。斯比特勒描述的是受难的而不是创造的;只有他的灵魂才是创造的,而且灵魂的人创造过程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
灵魂赋予了普罗米修斯式的创造力,而普罗米修斯自己则是遭受着内在于他有创造力的灵魂的折磨。反而歌德描述的与之不同,他是自我-行动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完全的创造,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公然对抗诸神。
包括潘多拉在普罗米修斯所有的神话中一直如同谜一般,歌德描述的潘多拉只是继承者,是普罗米修斯的女儿。
斯比特勒描述的确实单独的。还有埃庇米修斯对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表示了极度轻蔑,另一个世界序幕被拉开,即普罗米修斯与世界的所有联系被几近毁灭。
无意识内容最受可能在这种时候获得独立性和生命力,甚至有可能将意识压倒。无意识中的普罗米修斯是这样会描述的:
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早上,超乎世界之外的沉寂而矿量的草原上,创造所有生命的神,听凭自己受着神秘而无法承受的古怪的疾病的折磨,绕着圆圈,渡着可诅咒的步子。低着头,眉头紧锁,表情扭曲,凝视圆圈的中点。
他也是悲哀的低着头,就越是感到身体沉重,像夜间痛苦榨干了他的生命之泉,白昼来临,他的最小的女儿潘多拉,以无法丈量的步伐向这神圣的地点靠近,谦恭的站在他身旁,恭敬的向他提问。
明显他的欲力沉入了无意识,在那里必将出现一种等价物;因为欲力是能量,而能量是守恒的,它消失后一定产生出某种等价物。
这个等价物就是潘多拉和她献给父亲的礼物:一颗人类可以用来消除痛苦的珍贵宝石(但也意味着人类开始产生了痛苦)
潘多拉的宝石是一种无意识的镜像,它是普罗米修斯的灵魂的实际工作的象征。宝石代表着生命力流回自身的中心,进入无意识的底层,生命从这里获得再生。
这也许就是世界上关于宝石的描述,为何与在雷金德莱拉拉·密特雷《Lalita》一书中佛陀的诞生极为相似的原因:潘多拉把宝石置于一棵胡桃树旁,就像幻境女神Maya在无花果树下诞生的孩子一样。
孩子生在普纳克萨(Plaksa)的一棵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下,他是菩萨的化身,难以想象的光辉洒向世界;诸神和万物都参与了菩萨的诞生过程。(西方描述诸神诞生在佛之前的来由)
他每在大地上行走,脚下就长出一朵硕大的莲花,他站在莲花之中审视整个世界。所以也说西藏人在祈祷是会说:啊!看这莲花中的宝石。
再生的时刻来临,在他自己选中的菩提树下立地成佛,成了正觉者。像初生一样,再生伴随着同样的耀眼的光辉、同样的自然奇观和众神的幽灵。
潘多拉的宝石明显预示着一位新神的诞生,但斯比特勒他们只会在天国,也就是无意之中。所以潘多拉最后宝石丧失,再无补救之法。也即现在说的潘多拉的魔盒。
潘多拉离开带走了爱尔珀尔(Elpore,意为希望),只把女儿埃比米莉亚(Epimeleia,意为忧虑)留给了埃庇米修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