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一个饱受战争疮伤的隐秘花园

发布时间:2019/10/24 17:08:55   点击数:

波黑的全称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首都“萨那热窝”。在南斯拉夫时期,波黑是联邦内比较穷的地区,在年至年又爆发了内战,曾经战乱的国家,依稀可见战争的痕迹,墙上都是枪眼和被炸毁的房子。

直至年波黑的经济才开始走向复兴。年波黑正式宣布对中国实行免签,难怪我们这个将近四十个人的团队,从克罗地亚出境进入波黑,仅化了半个来小时。

晚宿于萨拉热窝附近的酒店。最早听说“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是四十年前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在中国当时火得人人皆知,另一部电影《桥》,里面的主题歌《老朋友,再见》几乎人人会唱。想不到四十年后,居然来到了瓦尔特和桥的故乡“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附近酒店的环境不错,客房是一栋栋别墅,分散于花园似的绿林中,唯一的缺点就是住的地方离大堂有一段路,行李到了大堂后,还需由酒店派出的电瓶车将行李分别运往每间客房,离开酒店时也需由电瓶车将行李运到大堂再上旅游大巴。用歺也需从客房下来,走一段路才到歺厅。

次日早歺后,驱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发生地参观。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年6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在这一天的上午,奥匈帝国皇储裴廸南妇夫,在检阅军事演习后,正要对萨拉热窝市区进行巡视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用枪刺杀,这一事件便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也正是这一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裴廸南妇夫被刺的地方,主要看了被刺的那栋楼和楼外橱窗里陈列的照片。

游览完毕就赴“萨拉热窝”市中心。“萨拉热窝”不仅是波黑的首都,也是波黑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萨瓦河支流的上游,群山环绕,风景秀丽。

“萨拉热窝”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就有伊利里亚人居住,罗马帝国时期哥特人曾占据此地,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来到此。公元年斯拉夫人的城堡被奥斯曼帝国攻破,年奥斯曼帝国在此建立了“萨拉热窝”城,直至到现在。中世纪的“萨拉热窝”只是波斯尼亚省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原有的许多基督教教堂全被改为清真寺,连基督徒也改变了宗教信仰,信仰起伊斯兰教。从此,“萨拉热窝”以众多的清真寺而闻名,在十六世纪中期,清真寺数量超过一百座,这时的“萨拉热窝”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拉热窝”成了南斯拉夫王国德里纳河省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拉热窝”成了南斯拉夫联盟波黑的首都。

年波黑爆发了内战──“波黑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由于南联盟解体,国内三个民族(穆族、塞族和克族)为波黑政权性质爆发了战争,穆族主张中央集权,克族主张联邦制,二者主张波黑独立,塞族主张建立塞尔维亚共和国,反对波黑独立,于是穆克两族抱团共同反对塞族,穆克背后有美国和北约支持,塞族背后由南联盟支持,同时三族为邻土的划分也是爆发战争的原因之一。许多楼房的墙上,都有鏊战时留下的枪眼。

在波黑战争中,“萨拉热窝”扮演了城市保卫战的角色,塞尔维亚武装力量联合前南联国军,包围了“萨拉热窝”城内的穆族和克族,从年至足足包围了近四年,成为现代战争史上,被包围时间最长的都市。

在北约的干涉下,波黑战争于年底结束,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潜逃十三年后在塞尔维亚被捕,最终被移送海牙军事法庭,被判“反人类罪”监禁四十年,然而,塞尔维亚人却认为他是民族的英雄。波黑在美国等国调停下,三族签署《波黑和平框架协议》,波黑仍为统一的主权国家,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控制百分之五十一领土,塞族控制百分之四十九,波黑战争由此结束。尽管战争已结束,但这三个民族至今依然行同陌路(因穆克两族后来在其些方面意见不合,爆发穆克之战)。

波黑战争结束后,萨拉热窝成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尽管复兴之路走得颇为顺敞,但因战争的影响,萨拉热窝人口不仅骤减,而且连城市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中世纪以来,萨拉热窝一直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但战争结束后,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仅占百分之四十九,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占了百分之三十四,其余为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和三不信者。

萨拉热窝一直是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进行政治交易的据点,六百年来,萨拉热窝一直遭受来自东西各大帝国的影响,加之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钟楼、清真寺、铁匠舖、绿色的园屋顶等外景的拍摄,都缘于此,这都提升了萨拉热窝城市观光的魅力。

穿梭于铁匠街的小巷,犹如到了新疆喀什的大巴扎,各种铜制器皿琳琅满目,诸如铜壶、铜盘、铜碗、铜瓶、铜盒、铜制饰品……应有尽有,连店主人的装束打扮,也都象中国的新疆人。

离开萨拉热窝,便前往莫斯塔尔,它是波黑第五大城市,离萨拉热窝一百三十多公里。与萨拉热窝一样,也是一个山谷里的城市。古罗马之前伊利亚人就生活在这里,罗马帝国崩溃后,斯拉夫人来到了这里。到了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来到此地,建立了莫斯塔尔城,出于防御目的,于年前后建了两个塔和要塞,年又建了莫斯塔尔老桥。

一座桥,两个民族,连接的是数代人期盼的和平。一座城,两个宗教,融汇了东西方数百年的精髓。莫斯塔尔老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

老桥的石梁为石质,取代了之前的木桥,它是奥斯曼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老桥横跨“内雷特瓦河”,它象彩虹一般,将悬崖两岸的古镇连接了起来,老桥建成后,远眺古朴典雅的古桥,犹如一幅艺术画,展现了十六世纪波斯尼亚的风情,由此成了莫斯塔尔的地标建筑。

遗憾的是老桥在年波黑战争期间被炸毁。炸毁原因原因是,穆克两族由原先抱团共同抵抗塞族,后来因发生矛盾而爆发战争,桥的一头是穆斯林,另一头是克洛地亚族天主教,两个民族为此断绝交往,于是便将老桥炸毁。据说在未毁之前,具有四百年历史,宽达四米的老桥,不少坦克和辎重都从桥上驰过,然而老桥却岿然不动,令人遗憾是因民族矛盾而将古桥炸毁,实在让人叹息。

现在所见的桥是年重建,年竣工的一座“新桥”。重建时尽量使用了老桥的旧石材,並保留了老桥原有的风采。年莫斯塔尔新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漫步于新桥,已看不到昔日战争带来的疮痍,迊来的是熙熙攘攘的游人,酒吧、餐馆、商店鳞次栉比,商店里地毯、烟斗、铜制器皿、传统服饰、琳琅满目。

莫斯塔尔“新桥”的一头依然是伊斯兰教的穆族,“新桥”的另一头依然是天主教、东正教的克族和塞族,虽然彼此以桥为界,但作为一个城市却是三族共处,三教並存,这也是波黑这个国家的缩影。

时间渐渐抚平了战争给这座城带来的伤痛,也抹去了战争给这座城带来的硝烟。迊来的是商贸往来,游人如织,一派悠然祥和的景象,古城魅力依旧。

从二十米高的古桥作跳水表演,原来是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而现在却成了商业活动,给钱我就跳,没钱请拜拜。

比哈奇是波黑西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乌纳河畔,有古代土尔奇城堡和清真寺。在去往《费特希耶清真寺》的路上,到处是三五成群提着包裹的青年流浪汉,据说这些人都是从叙利亚偷渡来的难民,团队所有的人只顾走自己的路,谁都不敢正视他们一眼,更不敢对准他们拍照,生怕惹出麻烦。由于这里治安情况不是很好,所以《费特希耶清真寺》只是在外面看了下。《费特希耶清真寺》位于比哈奇市中心,是比哈奇标志之一,始建于年,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年重建,是欧洲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崇拜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真寺保留了中世纪教堂的粉红色窗户,教堂的入口和尖塔刻有诸多铭文。它被认为波黑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同时被宣布为波黑国家纪念碑。

曾被称作“火药桶的比哈奇,一边是弹孔密布的楼房外墙,一边是风景秀丽的城市,所以波黑又被人称作“东欧的秘密花园”。

比哈奇附近有许多度假村,这里的度假村很象中国的农家乐,但要比中国农家乐规模大,自然环境也更加优美、宜人和舒适。

奇怪的是度假村的房子和周围的休闲娱乐设施都被漆成黑色,而且其造型也颇具特色,更迷人的是度假村前有条河,河水清澈涟漪,哗、哗、哗的流水声,很远就能听到,度假村四周被群山环绕,犹如世外桃源。

登上城堡,眼前一片山清水秀。

大家放下行李,或伫足河边倾听潺潺的流水声,或登上塔楼极目远眺,或坐在摇椅上悠闲地晃悠,或在夕阳来临之前抓紧拍照留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波黑花园似的的景点大多与水有关,。“在水一方”的亚伊采,始建于十四世纪,曾为奥凶帝国统治,是当时波斯尼亚王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前南斯拉夫铁托所领导最高统帅部所在地。它位于波黑的中部,在普里瓦河和弗尔巴斯河交汇处,是欧洲唯一有瀑布的城市,在前往亚伊采的途中,只见沿途山峦叠嶂,抵达亚伊采只见普里瓦河水色清澈而涟漪,美丽古城亚伊采便偎依于河水畔。

当走到路边的观景台,只见宽近五十米,落差三十来米的普里瓦瀑布飞流直下,瀑布虽没“十六湖”瀑布大,然而在浓郁的树木衬托下,显得异常清秀而壮观,正因如此,这条瀑布曾多次被选用于南斯拉夫的货币上。

在亚伊采除了可以观赏普里瓦瀑布外,还可看到一些历史古迹和文物,所以它又被人称作“露天博物馆”。

在去用午餐的途中,沿途可以看到一块块被雨雪风化成班驳陆离黑黢黢的墓碑,这些墓碑就矗立在民居的院子里,居民的主人也不忌讳院子的地下埋有棺材,或许这棺材埋葬的就是他们的先辈,放在这可以保佑他们。

在一片象公园似的草坪上,还有放有时间久远的石棺。

此外还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各种石雕,散落于路旁。

不一会便到了一家小歺馆。小餐馆离瀑布不远,中午就在此用餐。由于歺馆从来没接待过将近四十个人的团队,而且导游事先也未预订,所以这顿餐是老板娘与其女当场匆忙现做。为了吃这顿午餐,大家坐在小歺馆足足等了二个来小时。做好的午餐是一块烤鸡肉,一只牛肉糜饼和几只烤土豆,另附一瓶冷水,不吃鸡肉的可选烤鱼,不过要另加二欧元。这顿午歺对老板娘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所以当我们用完餐后,她执意要我们同她一起拍个集体照,拍照目的一是为了留着纪念,二是为她以后招来顾客作一宣传。

午歺后,去堡垒参观,先上石阶,后踏着七高八低弹格路,沿着山坡路,一路向上走。山坡路的一旁有条比溪流大一点的河,被人称作“蓝河”,其实河里的水一点不蓝,只是比较清澈而已。

当走到山顶,特拉夫尼克的“加布堡垒”赫然而见。

特拉夫尼克是“草”的意思。堡垒是奥斯曼时期的建筑,为突厥人所建,是“草城”的一座军事要塞。堡垒建于山顶,可以俯瞰到山谷下的一举一动。

要塞和塔楼依山而建,外形布局类似清真寺,堡垒的四周筑有城墙,墙面已斑驳陆离。建筑材料均为花岗石。塔楼高约十米,具有哥特色风格。走进城堡垒,里面空空如也,然而它却是巴尔干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堡垒。

堡垒的塔楼,相当于瞭望塔,登上塔楼,可以远眺四面八方,它是当时城防系统不可缺的一部分。堡垒的城墙有点象中国的长城依山而建,一直延伸到山上的城堡,並与其它的军事设施相连。

堡垒的塔楼,相当于瞭望塔,登上塔楼,可以远眺四面八方,它是当时城防系统不可缺的一部分。堡垒的城墙有点象中国的长城依山而建,一直延伸到山上的城堡,並与其它的军事设施相连。

站在山顶的堡垒,俯瞰下面,除了错落有致的民居外,便是鄰次栉比的清真寺,一个个直刺云霄的宣礼塔,就象一个个矗着的导弹。巴尔干地区主要是东正教和天主教,而波黑主要是伊斯兰教,这大概与波黑受土尔其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有关。

在堡垒一侧的下方,竖着一片密密麻麻的白色墓碑,这是波黑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墓地,成片的墓地,令人看了触目惊心。当下山后路过这片墓地时,仔细看了下墓碑上战士牺牲的时间,发现这些人大多牺牲于年至年。这一时段正是波黑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期。

完稿于.08.23《无为书屋》

无为先生01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怎么确诊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xs/169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