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城堡 >> 被遗忘的城市和人千面悦读
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向远方,安静地讲述边缘世界的景象,以及在那里生活的被忽视的人群。
城市,它在咆哮。
它是快节奏和变化中的。因为追求现代性而不停更新。繁荣、冷酷、无情的机器驱使着人们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大汗淋漓。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离。离自我也越来越远。
这是城市,以第一世界的方式。
但还有另外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并不一定意味着现代。
舒格拉夫,也门。清晨的薄雾从山谷里的小镇上升起,让Haraz山显得格外神秘。(Matja?Krivic摄)
“当你听到Urbanistan一词,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加尔各答混乱的交通;曼谷充斥着霓虹灯与性的庸俗夜生活;在令人惊叹的秩序下掩藏着狂热的东京;半死不活弥漫着腐烂气息令人窒息的开罗街道;在享乐主义和上进心间迂回的里约;不可阻挡自恋的曼哈顿;涡轮消费主义的全球超市……”
但是城市绝不仅仅是如此。抛开吵嚷和城市焦虑,Urbanistan讲述了内心的宁静、坚不可摧的信仰、对生命激情的永恒追求。
摄影师马特亚斯·克里维奇通过镜头和文字呈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复杂探讨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在这些地方,人类和社区发展的同时,又交织着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象。
普什卡,印度。普什卡湖是印度教徒的圣湖,按照印度教传说,此湖是梵天手中的莲花洒落花瓣而化,印度教徒们相信在湖水中沐浴可以治病,甚至能洗清罪孽。前来朝拜的信徒沐浴之后,在湖岸上晾晒刚刚清洗过的服饰。(Matja?Krivic摄)
巴姆,伊朗。年的巴姆地震高达8.6级,几乎将巴姆古城夷为平地,众多文化遗产都未能幸免。一位母亲正在死去的家人墓前痛苦地哀悼逝者。(Matja?Krivic摄)
在20年的环球旅行拍摄中,马特亚斯·克里维奇(Matja?Krivic)见过了太多不公平的事,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决定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那些被人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声音长期被社会忽视,他决定为他们发声。
无论在哪里拍摄,马特亚斯·克里维奇一如既往地表现着亘古的宁静。
宗教、消费主义、现代奴隶制、边缘政治……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向远方,安静地讲述边缘世界的景象,以及在那里生活的被忽视的人群。
杰内,马里。非洲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是全球最大的黏土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一位虔诚的礼拜者正在祷告。(Matja?Krivic摄)
萨那,也门。这家古老的理发店位于也门首都萨那,这里的老城区有着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冲。古城在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Matja?Krivic摄)
马里,杰内。一个小男孩正在学校学习《可兰经》。(Matja?Krivic摄)
在非洲马里,一个蓝衣男孩借着光线在学习古兰经。这个男孩叫马哈茂德,身患残疾。在Djene,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和霍利书是每个男孩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学校,孩子们应该是平等的。马哈茂德因为患有脊髓灰质炎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斥,甚至被推到一边。
当马特亚斯·克里维奇询问是否能为他拍照时,男孩眼睛都亮了。某种程度上,这位摄影师改变了他的命运——其他孩子们从此对他充满敬意。
舒格拉夫,也门。父亲拉着儿子站在宫殿的露台上,看着小镇从雾气中慢慢苏醒。(Matja?Krivic摄)
也门是马特亚斯·克里维奇最爱的地方。这里古老的建筑、衣着传统、佩戴匕首的男人、独具特色的食物……一切都让他深深着迷。
这里有着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用摄影师的话来讲,除去路灯、wifi等现代性元素,这里的人们似乎和千年前的祖先过着一样的生活。
有一天,当他走在历史古城Thula的一条安静街道上,一群年轻的男孩正在玩排球。青春的身体、古老的街道、传统的服饰,还有舶来品排球……强烈的反差,却又如此和谐地并存。原来,任何地方的男孩子都一样,消磨时间是他们想做的一切活动。青春需要酷,需要释放。
图拉,也门。一群年轻人正在老城安静的街道上打排球。(Matja?Krivic摄)
作为萨尔加多的崇拜者,马特亚斯·克里维奇常常深入到劳苦人群中,体验他们真正的生活。他曾跟着矿工一起进入20米深的矿坑,坑内狭窄、危险而恐怖,里面的空气混杂着尘埃,浊滞、炎热而潮湿。
“难以想象,工人们要在这里常年工作。”
他把这些苦难的拍摄对象视为朋友,而非摄影道具或是赚钱的方式。“我不想售卖他们的苦难,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里在发生着什么。”他把获得的奖金都寄给了当时的拍摄对象,分享这份荣誉。
马特亚斯·克里维奇的真诚、率直,对人的尊重,让被拍摄者自然而然面对镜头,人物的灵魂在刹那间被捕捉记录。
印度,瓦拉纳西。一个苦行僧在恒河边阅读每日新闻。(Matja?Krivic摄)
瓦拉纳西,印度。这里被称为恒河边的圣城,一个小男孩正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水牛群,而牛群正在河岸上休息。(Matja?Krivic摄)
马特亚斯·克里维奇的影像让人想到《国家地理》,因为它鲜艳、美丽,讲述着遥远的异国风情;同时,又带着马格南图片社的痕迹。因为它照进了现实,记录灾难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人类的生存和尊严……
对于这两种风格,马特亚斯·克里维奇有着自己的理解:
“《国家地理》是站在糟糕的状态中拍摄鲜花。而马格南图片社是在鲜花中拍摄糟糕的东西。”
他在20年的摄影中也在逐步转变,前半段执着于拍摄美的场景,后半段则在糟糕的现状中捕捉美的东西。
瓦拉纳西,印度。两位苦行僧在完成朝圣仪式之后靠在湿婆神的圣神墙根上睡觉。(Matja?Krivic摄)
以道路为家,去过多个国家,马特亚斯·克里维奇始终用镜头观察着世间万物,满怀深情:
“我的目标是捕获氛围,无论是山脉、河流或是教堂,哪怕只是停留在地面上的石头,这些静默无声的被摄物体都传达着我对地球上生命的崇敬之情。通过对于自然的静思和冥想,也许我们能了解现代化使我们失去了那些东西。”
拉利贝拉,埃塞俄比亚。在主显节上,两个礼拜者正在诵读旧约。(Matja?Krivic摄)
摄影师小传:
斯洛文尼亚环球旅行摄影师马特亚斯·克里维奇以记录见长,其内容大多是鍎跨鐧界櫆椋庣殑鏃╂湡鐥囩姸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埌鍝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cb/1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