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纪实文学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九十七

发布时间:2017/11/30 14:28:25   点击数:

94.我被分配到二五四洞窟临摹北魏时期的壁画

我和李玉兰在敦煌千佛洞前合影留念

由陈冬至老师和陆宝增老师带队的,天津美术学院79届国画班的壁画临摹小分队来了!我们就要在这里战斗三个月,为天美教研室临摹一批教学资料。当时学院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把千佛洞的墙皮“揭下来”带回学校去。也就是说,要用1比1的比例把壁画临摹下来,要如同揭墙皮一样准。

我被老师分配到二五四窟,临摹北魏时期的壁画。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多是佛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不但画面丰富,内容离奇,并且充满着情节曲折的因缘。我将要临摹的这张名为《降魔变》的壁画讲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思维正理。此时,有个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三个魔女用种种媚态去迷惑释迦。释迦用神通力,让三个魔女都变成了面皱发白的老妪。天魔愤怒,亲自率领魔军进行威吓。释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只听得一声巨响,天魔应声倒地,魔军都一齐俯伏地上。(见《佛本行集经》卷二八)《维摩诘经·佛国品》:“始在佛树(菩提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指释迦降魔事。“魔”不但指具体的魔王,也泛指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意念和行为等。(摘选百度资料)

呼鸣临摹的壁画《降魔变》全图和局部xcm

分到二五四洞窟的还有李津班长。他是临摹《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描绘的是萨那太子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太子和他的哥哥到山林中游猎,看见母虎生了七只幼虎,方才七天,饥饿不堪。太子大发慈悲心肠,欲舍身救之,遂请二兄先行,自折回饿虎傍,将所穿衣服置竹枝上,发种种誓已,即卧于虎前。虎畏其大悲力,不敢食之,萨埵见此情形,乃取干竹刺颈出血,复自高山投身虎前,是时大地起六种震动。虎见萨埵流血,始舐血食肉,仅剩余骨。尔后其父王于萨埵舍身处造七宝塔。此即佛本生谭中,最著名之投身饲虎因缘。(摘选百度资料)

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人物感情外露、动态夸张,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了。

老师对我真是厚爱啊。分配我临摹了一张最大的壁画(xcm)我是第一次画这么大的画,并且还是在地上。面对墙上的《降魔变》再看看铺在地上粘接好的高丽纸,我真是不知道是蹲在地上?是趴在地上?还是坐在地上?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我回头看看李津,见他用一个树枝捆上一节木炭条在站着起草稿,我突然想到大师马蒂斯也是在地上这样起草稿的,这样可以纵观全局呀!我也跑出洞子找来一根树枝开始起稿,不知不觉慢慢地适应了,等我一回头再看李津,他已是满脸满身的炭条了……太投入了。

李津临摹的壁画《萨埵太子本生故事》xcm

中午饭仍然是米饭就洋葱炒土豆片。我已经吃了七八天了,就买了点米饭浇了点酱油,拌了拌吃了起来,李玉兰问我:“你怎么不吃菜呀?”我说:“这是洋葱不是菜,我来这还没见过绿色呢!”我们每天临摹一整天,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我的休息就是串串洞子,看看别的同学画的进展。洞窟里不比外面,还是觉得阴冷,都五月了我还是穿着棉祆,戴着一条红纱巾。洞子外面倒是真暖和,杨树叶己经由嫩黄变成嫩绿了……几天来我把串洞子做为休息,只是有一事不爽,就是无论进到哪个洞里都能嗅到洋葱人屁味,扫兴之极。不久那些公厕里的洋葱味夹着胺气也愈发强烈了,一定把你熏得热泪盈眶才算对得起你……

左起:马俊卿、陈宏年、李津、陆宝増(老师)、门如山,年在敦煌莫高窟。

我和兰子的宿舍还有一张空床。不久,住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赵友萍老师。她高大健硕,但发出的声音却是细细柔柔,小心翼翼地,一位可敬的师长。我们白天都各自在自己的洞窟里临摹。我和兰子晚上几乎不出去,当时我一直在临帖,好像是《龙门二十品》。

为了加强营养,我和兰子到敦煌县城副食店买了几袋麦乳精,记得每天早上我都用开水冲几勺有点牙膏味道的麦乳精,喝下去后,下意识感觉浑身是劲儿了,其实那时我的视力是越来越差。

关于李玉兰和陆老师为什么没有和我一起早来打前站的事三十七年后的昨天我问起了这件事,兰子回忆是我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就认为三人分别出发,火车上见面,匆匆忙忙地买了票自己出上了火车。当时她还在天津。几天后,估计敦煌那边通知了天美,杨老师才告诉她说:“呼鸣已经在敦煌了。”于是大部队才赶紧出发。兰子对此事对我的结论是:主意大+想当然+果敢+迷糊=一个人北上……

年在上海李津个展上部分天津美术学院同学合影。后排左起:侯晓辉、黄威、秦秀娟、胡卫东、阿克曼、郑毅、呼鸣、李津、李友友、皮特、阎秉会、陈宏年、陈建辉。前排左起:常工、朱会平。

同班同学的壁画临摹欣赏(一)

陈宏年临摹《九色鹿本生故事》57cmxcm年

陈宏年临摹《九色鹿本生故事》57cmxcm年

李玉兰临摹《胁侍菩萨》x68cm

马俊卿临摹《幻城喻品》cmxcm

(未完待续)

呼鸣和她同学的敦煌之行令人想起米开朗琪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给了他在西斯廷穹顶完成绘画的“任务”,他却在极度不安和叛逆中完成了不朽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人物饱满冲突,仿佛他内心交织的对于美的爱和绝望,却让他的艺术在其中淬炼成无懈可击的、美的指代。

同样是壁画,同样是宗教故事的描摹,人们看见在共同任务之下年轻的79天美学生们将本生、佛传、经变的故事临摹得传神而富有森森生气。

从前敦煌画工们称自己“身是官家奴,妻是管家婢。”他们也几乎是在任务的驱使下完成了这些临摹作业,同样作为范本永久地保留在了天津美院。这之中也许与宗教本身有关也许无关,借用米开朗琪罗的一句话,“想努力创造完美的东西,必须具备心灵的纯洁,同时富于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意味着忘我、朝圣和献祭——屈辱、潮湿、寒冷、溽热、疼痛——古今中外真正的艺术家为美而生,他们是美之祭坛上的贡品,本身就简单而无我,他们与美融成一体。

有趣的是,今天的目光缓缓划过他们30多年前临摹的稿子,每个人当年的选题、手法都与今天暗自珠联。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布局,该是谁的手笔?呼鸣一生惯看魑魅魍魉、秋月春风,这是一场活生生的“降魔变”。画面布局具有一波三折的惊人之美,人物骨骼清奇,一如娇憨多姿却穿越乱世的少年女兵,不管红尘多聒噪,她们从出生到永生,都纯洁玲珑,生机盎然。

萨那太子本生之“舍身饲虎”是李津当年的敦煌临摹作品,笔法老辣,色彩沉郁,仿佛跨越千年烟水观照了他西藏作品的某种状态和心境。如今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走过了“望断天涯路”后,了然世事纷纷的修行,这是禅的悲欣交集,是过程也是结果。而心底柔软如萨埵太子一般的他,善暖是天生的禀赋。宗教对于李津而言是情结,不思量、自难忘。

李玉兰至今心如净水,她的菩萨曼妙端稳,一派古意。陈鸿年内心俊逸,清明平和如北京秋空里腾起的飞鸟。马俊卿色彩清透,淡水一抹,用笔和取色仿佛昨日今朝。

没有不回响的流年,不是在当下,就是在明天。

...........................................................

呼鸣近照

这是昨天晚上在常工个展开幕式上,观看常工新作品。

呼鸣简介

呼鸣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功底扎实深厚,她的画作个人风格浓郁、着色大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而“透明军装”的技法刻画是呼鸣在创作技巧上一次倾心尝试,并取得了成功。

建国以来,在众多军旅题材的作品中,大多时代特征突出,共性明显。唯有呼鸣为那个时代和个体注入了骚动和明媚的生命活力,以当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下的女兵,光彩夺目,先声夺人。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著名艺术评论家陶咏白、岛子、邓平祥、徐虹、佟玉洁、著名艺术家李津、宋永平、甄秋鸣等都对呼鸣的油画给予高度评价,因此呼鸣的绘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美术史价值。

...........................................................

呼鸣自述

年出生在北京。医院里。15岁参军,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冶炼了二十年。出炉后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至今最常做的梦还是在军队里,那些食堂排队打饭、紧急集合、抢救烧伤病人的场面。梦醒后,顿生尚在人间的喜悦。五十多春秋,只要一转身,注视着我的,还是那些恒定的目光,她们是我一生的战友。

年我出了国。我的中国胃觅着食堂饭,洋画片儿拉走了每一天,一拉又是二十年。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家乡的红砖楼、绿军装、大饺子、麦田、红肚兜、大辫子和劳动妇女们的肌肉。

...........................................................

(以上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北京七朝艺术空间制作并推广

联系人:王般若

巨晓燕

邮箱:bjqcyw

.







































北京怎样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公益献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141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