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8/10 14:51:31 点击数: 次
大家好呀,听说最近天冷大家又不爱吃饭?今天就再给大家分享一部饭综艺吧!这部综艺叫《风味人间3》,且一度涌上热搜,在吃瓜飞起的时间,简直是一股清流混在其中。和前面两季不同的是,第三季重点是海鲜,所以它的名字是《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这对于喜欢吃海鲜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啊!尤其是晚上点开,真的忍了很多次想要点夜宵的冲动??辽宁鲍鱼第一站来到了辽宁的海洋岛。那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点也没有错。从事水下作业的渔民,当地人叫“海碰子”,当然这种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只有胆大心细的人,才能从事。所以终于能理解为什么海鲜那么贵了么。因为取之不易啊!海鲜放在第一个来说的,就是鲍鱼了。肉质鲜嫩,做法很多:焖蒸煮烤都有它独特的鲜美!我之前也在朋友圈分享过,做过一次鲍鱼焖鸡,还有宝宝要问我菜单。炖汤其实很简单,只要准备好料,丢进电饭煲就可以了。不过李天佑家的做法,东北化了。小院种的土豆,新鲜的鲍鱼,没有尊贵卑贱之分,在铁锅里一同焖烧。真真是万物皆可铁锅炖。海南龙虾海南的龙虾被养的很肥美。配合上海南特有的椰子鸡做法,清甜又鲜!不过,海鲜自身就有大海的味道加持,即使不放任何调料,就这样水煮也很好吃,保留了海鲜原本的味道。有时候料太多了,反而不好吃。“有时通往美味的路,并不需要太复杂。”不过和辽宁李天佑家不一样的是,海南还有很多家养的。这个跟苏州阳澄湖的很像。他们会在家门口圈出一片水池,里面从年初就下鱼苗,等着成熟开始打捞。不过他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了,因为现在年轻人大部分都去了城市生活。老一辈的还是不想离开鱼排,他们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一辈子从事一份工作,或许也是一种坚持!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持!青岛鲅鱼青岛最出名的还是鲅鱼!鲅鱼的做法,其实有很多。做成丸子、或者水饺、或者熏鲅鱼,我很喜欢的还是鲅鱼水饺。之前去旅行的时候,甚至买了速冻款带回来。除了切断剁碎的做法,鲅鱼最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甜晒!鲅鱼中间切开,过一遍海水,不需要加盐,直接晒开~临近过年的时候,总是少不了鱼,“年年有余”的韵味,每个地方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有鱼而已。过年的时候,这种有年味的食物,总带有了一份甜蜜的气息。福建青蟹我们对螃蟹的执着是已经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每年金秋十月的螃蟹团聚,从18年开始就没有变过,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年年年年即使我跟助理们不在一块,但也是会安排他们螃蟹宴的!螃蟹和龙虾其实差不多,简单加工就已经很好吃了!第一期太短了,我忍不住又把第二季翻出来看,即使看过2遍,依然会被里面不一样的美食,美食背后传递的故事所感动。崖蜜在今天,甜味确实不是什么稀罕物,可仍然有人会为了一口甘甜,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取。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境内,昌泰尔族部族中生活着一群蜂蜜猎人,他们的战场在米的悬崖峭壁。这里居住着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喜马拉雅巨峰,同时它所产的蜜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但是蜂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生物,最传统的方法是烟熏,但是火把操作不当极易引燃藤梯,招致危险,还要面对蜂群的攻击。“蜂蜜猎人”必须得迅速用随身携带的细绳连接藤梯,弯刀将吊上来的竹竿钉进岩石缝隙,然后借力一步步逼近崖壁。一个蜂巢只取一半,确保来年还能有蜜可采,这是蜂蜜猎人与大自然无声的契约。在甜味早已司空见惯的今天,面对这样一筐全世界获取难度最高的蜂蜜,猎蜜小哥们的眼睛发亮,手里紧攥着一小块蜂蜜却迟迟没有吃。他们的眼中,满是不舍与珍惜即使是平凡的炸油饼,也因为崖蜜而变得精彩,但是这豁出命采来的蜂蜜,一家人只舍得放一勺。毕竟崖蜜是全家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这里,蜂蜜、甜味是贵族才能随意享用的味道。也许,只有历经万千险境,付出了无数努力,才能感受到这甜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扬州双绝嫌甜吃的齁?先别急,扬州人有话要说。先来一点清清爽爽的时令蔬菜打底,然后撒入大量白糖,铺垫底味,再加入盐和猪油,让醇厚的香气更上一层。将馅料放入面皮,团成斗状,最后用咸鲜火腿末点缀顶端,一道翡翠烧麦就出炉了。甜中带咸,咸不压甜,南咸北甜在此完美的结合。另一绝是“千层油糕”,听名字就能感受到其制作的繁杂和精巧。先用面粉将糖和油丁层层包裹,密实封存。接下来就进入蒸的环节,高温下的糖和猪板油充分溶解,实现快速渗透。在水蒸气的包围中,油糕不断膨胀,变得愈发蓬松,一道正宗的千层油糕,表皮可达惊人的64层。那种云朵一般的绵软口感,也慰藉了人们早晨出门时,仍带着露水寒意的胃和心。糖无从找寻,甜却无处不在。从这一道早茶里,能品出中国人对于好日子的定义:无压力的蓬松,填得饱肚子,甜则落在心坎上。舌头、胃,甚至是心灵,都获得了满足。解说词在总结的时候配了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觉得非常贴切生动。正是由于甜味的可塑性强,所以味道既可以若有若无,也可以发挥到极致。巴克拉瓦镜头一转来到亚洲另一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其中一道来头最大,被称为“土耳其甜点皇冠上的明珠”——果仁蜜饼,当地也叫“巴克拉瓦”。便是把甜发挥到了极致。看卖相,感觉跟我们常吃的那种起酥差不多,但制作难度极高。成为一名巴克拉瓦糕点师,要磨炼上至少十数年。十八岁的萨哈特,已经学了七年擀面皮。擀面皮是制作巴克拉瓦的第一步,却绝非最简单的一步。将十几张面皮同时擀压,每张的厚度不超过0.1毫米。薄到什么程度?一个动作最直观展现,注意看,面皮不是被揭下来,是被吹下来的。再加入奶酪,撒开心果碎,上下覆盖20层面皮。但这还只是初级,核心部分只有师父能做——熬糖。将白砂糖在热水中不断融化,随后加入柠檬汁,这样一来,糖浆的甜度变得更高,黏度变得更低,且不易结块。可以说,温度、酸度、水和时间共同作用,使糖液达到完美平衡。糖浆油脂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滚烫的糖浆,刚刚烘焙好的酥皮瞬间被唤醒,“酥皮浑身颤栗”,滋滋作响。旁白引用了帕慕克的话,“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在这里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的无疑是甜,而帕慕克在《我头脑中的怪东西》的原文中,说的实际上是“爱”。甜等于爱,这件事真是毫无违和感。大家都会说“给你一点甜”,糖份某种程度上本就是幸福感的代名词。川菜糖可以唱主角,也能点化平凡的食物,甜的不动声色。有意思的是,《风味人间》这一集里并没有过多讨论我们印象里偏“甜口”的菜系,比如江浙菜,而是选择了川菜作为切入。当人们对于川菜的印象早已固化为麻、辣和重口,谁能想到,糖与甜才是其中最画龙点睛的一笔——无论是“小荔枝口儿”的宫保鸡丁,还是鱼香肉丝,酸甜、鲜香,配料只有简单的糖、醋、姜、蒜、泡椒,却能调和出近似荔枝和鱼的味道。这便是川菜的精髓,复合味,而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苦瓜排骨汤但最精妙的设计,其实在结尾。谁能想到,整整一集甜的结束,是用苦瓜收尾。最后一种甜,是为“回甘”。新哥在厨房用甜味给苦瓜注入灵魂,在厨房外,面对孩子不如意的考试成绩,他要鼓励她,苦瓜也会甜,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在这一幕里,养家的艰辛、石炉的热汗、工友问起女儿成绩时的尴尬、看到女儿自责的心疼,仿佛都被这一碗略带苦味的苦瓜排骨汤融化了。原本让人望而却步的味道,凭借巧思、忍耐,加上一双手和一些时间,竟能使人们巧妙的抵达它的对岸。我很喜欢最后这段由苦及甜的升华,结合烧猪作坊师傅女儿高考失利,将中国人餐桌上很特有的一种味觉体验--回甘蕴含的哲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苦后回甘,是甜味的另一番境界。就像正是生活中的那些苦难,低谷和不如意,使得日常和平淡来的如此珍贵。苦味抑制了其他物欲的恣意蔓延,才把生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算眼前一切一旦不幸坍塌,也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东山再起。《风味人间》不是简单的在跟我们谈论美食的甜,还让我们通过美食看到了某种生活状态,像脸上蒙着面粉的小哥看到了“机会”的甜;喜马拉雅山侧的兄弟俩看到了“生计”的甜。我们看到了那些普通却发着光亮的生活,看到了因地理而居所不同的人们为了所爱付出的相同的努力。翻千山、过万水,呈现在镜头下的不仅有美食美景、异域风情,而是以“饮食”为媒介,描摹出一种全球同此凉热般的生活质感与情感内核。生活当然不是甜的,但是“中国人从中找到了甜味的线索,”我们热爱生活,不就是为了等待那份“回甘”的甜吗?文章首发于晴悦笔记(qingyuenotes),作者:孙晴悦,媒体人,原央视驻外记者,新一代女性励志榜样。新书《不退让是年轻人最好的体面》全网上市。微博伊心同学豆瓣伊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239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