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你好,萨拉热窝上

发布时间:2020/10/16 20:45:02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塞尔维亚+波黑游记(四)各位,知道瓦尔特吧,还有那部中国人颇为熟悉的原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其实萨拉热窝,现在波黑的首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20世纪上半叶,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世界政治、军事风云变幻、波诡云谲,让萨拉热窝与一战和二战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一战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二战的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等。如果您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想必会对前南在铁托(也就是瓦尔特)领导下的游击战等故事记忆犹新,加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等,这些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关于萨拉热窝的红色印记。但其实,对于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的萨拉热窝,这个城市远不只是战争和革命,她有着美丽的风景,特殊的地质环境,还有非常浓厚的商业和贸易根基。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文学大师伊沃?安德里奇在获奖作品《萨拉热窝女人》里描写的那样:“年的萨拉热窝!这是一座诸种影响彼此交织、诸种文化混杂、不同生活方式和对应的世界观互相矛盾冲突的城市……这座城市里东方的风习和欧洲文明的融合导致了社会的特殊模式的出现,其社会最主要部分为了开创新的需求,寻找消费的新理由而同过去进行了成功的角逐……”所以我在阅读《萨拉热窝女人》等文学作品时,对这个城市进行了想象,加之几部前南电影的视觉画面,对这座城市,应该说有了点事前幻想般的了解。当然,近些年与萨拉热窝有关的景点和故事大概有“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纪录片拍摄地,著名的艾菲尔铁塔设计者设计的爱情桥,以及那些五光十色的集市、咖啡馆、各种宗教场所等,要不人们常说萨拉热窝是欧洲的耶路撒冷呢。怎么样,是不是有着很想身临其境的冲动?不管你们有没有,反正我是绝对的憧憬。这不,昨晚9点半,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游历和舟车劳顿,在刚抵达萨拉热窝,办好住宿,放下行李后,就直奔附近的喷泉广场了!我住的地段叫巴什察尔希亚,属于土耳其风格的老城区,这儿的建筑风格和店铺都以土耳其特色为主,蒙面人比较多,也是萨拉热窝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来到广场,虽然已经快晚上十点了,但这里似乎刚刚进入它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也难怪,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么晚时,天空还是有点亮光,行人、游人、伙计、情侣们把个广场挤得满满当当。不仅如此,数不尽的鸽子也在广场凑热闹,也许是游人宠爱有加,这些“富营养化”的鸽子们,当它们“肥胖”的身体飞腾时,产生的声音十分响亮,也更增添了广场的热度和繁荣。

(后两张为翌日早晨所拍)

翌日一早起来,我迅速赶去游览城市景点,也许经过了晚上持续的喧嚣和各种买卖交易,早上有些店铺还没开张,我已经能看清那些像是迷宫般的集市,特别是橱窗里花花绿绿、奇形怪状的商品,着实吸引了我的眼球。此时此刻,我完全相信了安德里奇在书中描写的萨拉热窝的繁忙景象了。不过说实话,也许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厚爱,我还是快步来到计划中的几个地标景点。

(土耳其风格集市)

我沿着穿城而过的米里雅茨卡河从西往东行进,一眼望去,是看不见头的河流和无数的桥。原来萨拉热窝其实是被河流和山脉包围着,萨拉热窝大概有三多,水多、桥多、山多,此外,应该还有民族多,教堂多的特点。作为波黑的首都,虽然人口只有38万,面积多平方公里,但这里却是主要几种民族混居的城市:例如,波斯尼亚人占全市人口约80%,其次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占约4%,还有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占5%,其他11%。整个城市光宗教就主要有穆斯林、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但他们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其实都是欧洲人面孔,即便穆斯林也大多是白肤色、高鼻梁,主要原因就是土耳其统治时期,许多的人为了免交税收,而被迫或主动地改信了穆斯林。萨拉热窝其实真的不大,比我想象的要小许多、许多,我几乎可以用小巧玲珑来形容,真不知当年那些电影怎么会,或是城市的知名度太大,让人产生了错觉。

(国会大厦)

(纪念二战胜利的永恒之火)

关于萨拉热窝的故事或景点,大概都围绕着米里亚茨卡河和它上面的桥展开。比如,当我一看见米里亚茨卡河,就想起了安德里奇在《萨拉热窝女人》里描写的主人公在萨拉热窝的住宅,因为安德里奇在书中写到:“米里亚茨卡河畔新教堂下边的一幢宽敞新住宅……”那幢发生了如此传奇故事的宅子到底是哪幢呢?也许那幢宅子早已被炮火毁掉,也许成为了别的店铺,whoknows?

(桥上读报真有个性)

当然,能够找到的,确切无疑的,又众所周知的大桥之一,就是位于米里亚茨卡河大约中段位置的拉丁桥。这座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洪水中被破坏,年重建。年6月28日,在这座桥的北侧,当时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正行驶在桥上,萨拉热窝的爱国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了他们夫妻。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叫萨拉热窝事件。为纪念南斯拉夫的爱国主义事件,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人们将它恢复为拉丁桥。历史其实很有意思,此前我想象的拉丁桥要比现实的大了许多,但其实走在桥上你会发现,这座桥太普通了,也太窄小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极普通的桥梁,却与一战的直接导火索紧紧相连,也成为各国历史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知当年大公是否就是坐的这部车子?)

离拉丁桥不远,还有一座桥也与年轻的爱国人士有关,这座桥叫做弗尔巴尼亚桥。在波黑内战刚开始时,年4月5日,2名反战学生,一个叫苏尔达,一个叫奥尔加,当这对恋人出城时,在桥上被杀害,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所以把这座桥命名为苏尔达和奥尔加桥。年,这个凄美的故事被拍摄为名叫“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纪录片,所以也有人把这桥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桥,当然这样浪漫的名称,似乎与残酷的对敌斗争不相符,因此波斯尼亚人并不认同这一叫法。不过,这一故事还与中国的香港歌手郑秀文有关联,因为郑秀文演唱的以此事为背景的同名歌曲,曾在华语歌曲中风行一时。

(以上后三张为萨拉热窝大学及它前面河流上的艺术品)

走完了河和桥,来到了闹市区,这里还有一处与内战有关的纪念地,也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一处公园,这个公园是为了纪念在波黑内战时期,萨拉热窝遇害的孩子而建的广场。广场上有一个中间为绿色雕塑的喷泉,这座雕塑是用天然玛瑙制作而成的,一大一小的两块玛瑙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一旁有几个金属圆筒,圆筒上标刻着在内战时期遇害的约多名未满18岁的所有萨拉热窝孩子的生卒年,有的甚至未满周岁。广场后面是一片绿莹莹、长满青草和树林的小山丘,它实际也是一个小型公墓,里面葬的大多也是内战时期死去的萨拉热窝人。面对残酷战争导致的儿童的大量死亡,以及萨拉热窝平民的无辜罹难,我拍摄了靠马路的一个花盆里的鲜花,算是我对死去人们的沉重悼念!也许是作者为了到达一种让人们时刻警醒的目的,雕塑对面就是萨拉热窝一座最现代和大型的购物中心,这样的对比,也许是要不忘历史的理由,但也说明战争后波黑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就像是对孩子们的未来期望。看完了粗略的城市概貌,本打算去深入了解下萨拉热窝,还有波黑的历史考古等,只是遗憾得很,博物馆关门避客了。望着高大的古老建筑,我只好收拾好心情,准备下午的城市郊外行!(未完,见下篇)

(以上为国家博物馆和它前面的珍贵考古文物)

(萨拉热窝还有一个特色是有轨电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这辆是我乘坐过的)

(美食不能错过,才9元人民币)

(餐馆外观也好看)

(上两张为Ba??ar?ijska清真寺)

(以上为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

(以上为国王清真寺,葬有许多文豪和作家)

(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正赶上教堂分发食物,不知该如何称呼这样的活动?)

(圣心主教座堂,天主教堂)

邹晶

您的赏识,我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gq/186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