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讲陈旗故事老电影院

发布时间:2020/10/4 17:36:45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老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

老电影院

年的电影院

阿木日萨那摄

旗老电影院在中心位置,坐北朝南,白色的二层建筑。年建的,原址在新建的文化大厦的位置,正好是全镇的中心。高耸的锅炉烟筒上雕刻着“红太阳照亮内蒙古大草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两行水泥大字苍劲有力,饱含了阶级感情,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烙印。老电影院是当初全旗唯一的二层楼。从孤立无朋到高楼林立,携手一代人从少年走到白头,见证了小镇曾经的荣光和沧桑巨变。在新媒体、自媒体到来之前,电影院是全旗人们吃精神食粮的大“食堂”:电影放映和乌兰牧骑演出就是两盘大餐。

年电影院门口的演出

阿木尔萨那摄

在电视机进来之前,电影是从“听”到“看”的使者,那是个划时代的变革。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是在光绪年间,年8月11日中秋节,电影诞生半年就在上海的杂耍游乐场放映了几部法国电影。梳着长辫子的国人对“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的奇景惊叹不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电影在边陲草原上上映艰难的走了半个世纪的路程。陈巴尔虎旗的第一部电影放映是从年开始。由扎兰屯的放映队在巴镇地区来放映电影,那时一年放场左右。年陈旗电影放映队成立了,配备了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一台,放映员3人,一年就能放映场了。在文革期间,公社也陆续成立了电影放映队,遍地开花。

在文革时期旗电影院也被造反派占领作为指挥部,因派系“站位”上的分歧和占领旗粮站的造反派对攻,扔酒瓶子“炸弹”,“革命小将”的怒火差点把它点着了。这个电影院呢,有那几个大字镇着,造反派还算老实点。东面的那个庙就没这么幸运了,旧社会的牛鬼蛇神都砸个稀巴烂,片瓦未留。

电影院前的小广场也成为了居民休闲的地方,总有人晒着太阳,看着大街上来往的人,聊些小镇新闻、牛羊皮毛、邻家长短。生活的节奏缓慢而悠闲。

电影票的窗口开在东侧,两个眼儿掏的位置很高,能容下一胳膊伸进去买票。炮楼的枪眼都比那个大N倍,要命的是墙也厚,天长日久,白墙上的窟窿眼边盘出了厚厚的一层包浆。一递钱呢,其他手在挤进去,手就得卡住了。那时候大家买票都喜欢横着排队,一拥而上,靠墙拱的有劲儿。小孩的手够不到,就得领一个伙伴在给皱一下。买不到票呢有的小孩就往里扔石头就跑了。那时候的人手也结实,没有听到骨折啥的,功夫高的就人群上面爬过来了,那是几个人合伙像面袋子一样仍在人群上的。有的自己的买完也不忘再给挤不上的熟人在搭两张票。等待的人呢也不说什么,谁让自己没有那体格了。但是前排的好座位,这些挤破头人也不一定能得到。那时候虽然说没有“黄牛”吧,计划经济也有”内部计划”的,那票也交不少人呢。

粮票布票自行车票的,紧俏的物资都得用票。那时候群众发明的名词儿“走后门”就是说的享受不排队的待遇。这边别人排队,那边的从后门进去把事儿办了。按现在的标准如果往上套,大概对应“优亲厚友”的那一条了。那时候大家即恨走后门的,又爱亲自跑后门。爱恨交织,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供需不足的矛盾,也引起社会学家对人性的思考。可见改革开放时提出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多么重要。

“混电影”是那个时代的名词。总有一些人坚决不买票,但是该看电影还得看。从门口混不进去,就跳墙、钻地沟摆板子。等到电影开播一会消停了,检查的松懈了,门帘子一闪就进来了。这边屏幕上演着电影,旁边白墙上也出现了皮影,鬼鬼祟祟的溜墙根儿向后移动。也有藏到屏幕后面看的,看的虽然反像也比看不到强,只是太近了眼花,被音响震的脑袋会迷糊一会儿。一直坚持到最后绝不能动弹,动一下,观众就能看到影子了。一个屏幕上盯的眼睛,肯定比卖的票多多了。

那个胖大爷在的时候,手电筒射过来就惨了,人家还没看完呢就过来扫兴。铁皮电棒也不知道是几节电池的,探照灯似的亮。有时俩人当中夹一个小孩不补票也不行。蹲在排座里躲“猫咪”的也被揪出来撵走了,盯着银屏一步一回头,就像牛郎织女一样恋恋不舍。从这边撵到那边,从那边又躲到这边,在电棒的射灯指挥下此起彼伏的都有一些节奏感了。但是呢混电影没有几个人笑话,混的人多了就习惯了。古代还有匡衡凿壁偷光夜读书呢,也被文人视为励志典故不是么。都是“学习”,待遇不太一样呢。

混电影被撵不是最伤心的事儿,最伤心的是票被人抢了。有一次,住在镇东乌兰楚鲁的六个小伙伴结伴去买了四张票,要看《少林寺》。计划是四个人掩护,两个人钻到凳子底下。买完票高高兴兴的往西走,走到现在的巴尔虎岱巴特雕像那儿,就遇上几个劫票的大孩子了,先来一顿蒙古大摆拳归拢一下乱糟糟的秩序。在让小伙伴站成一排,一边站个爪牙看着,开始“过堂”;“干啥去了”“买票去了”“拿来,看毛电影”。

几个小伙伴回家都守口如瓶,其中一个小伙伴哭哭啼啼的回家给他妈说了,他妈问钱哪来的,他说拿他爸兜里的5分钱了,在加自己攒的3分钱买的票,他爸晚上回家暴跳如雷,这孩子反天了呢,敢拿他兜里私房钱了,又搂了他一顿。一天唱两回戏一般演员嗓子也受不了呢。既生瑜何生亮,哭破嗓子天不灵。买票也不行,拿家里钱也不行,两头都不对,那只能又去混电影了。那时候混社会劫道的看人都会算,你有没有“货”,从哪来,往哪去,因为他们…就是从群众里来的,现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先驱者”底数清、情况明。

这个故事笔者一分钱也没有多加,加了怕看到了急眼,真事儿。

七合板的联排凳子,坐满了个座,好电影就通道里也站满了人,一天来几场。我们从一组数据上能看到电影的狂热,年全旗有电影放映队17个,放映电影场,观众38.4万人,这是没有水分的全旗观看人数。

电影的海报都是人工手绘的,李春城先生画的最多了,两面的水泥框里贴上纸画用广告粉一刷子一刷子刷出来。现在老人家80多岁了,据说去年还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去牙克石山五泉山上回来了。说在神树下看到了个钢镚,这是好兆头,要活到岁呢。我们期待下集再演“古有关羽千里走单骑,今有城翁期颐拜神树”。

电影院一开门,旗长可能没见过,那几个检票的人,旗里人都知道。开电影前,小孩就跑到电影的幕布后面玩,看看啥玩意能显出来这么逼真的人,那像素都好奇的不得了。有演出了也喜欢过去看看偏房里演员的化妆。那时候除了雪花膏和噶喇油,描啊画啊的都没见过。

看电影也是牧区群众了解全国和世界万象的窗口。改革开放之前的电影基本以红色题材电影为主,改革开放后一些外国片也进来了,特别是彩色电影。像这边放映过印度的《大篷车》、日本的《追捕》等,外国电影都喜欢看。都不知道他们吃啥喝啥,万恶的资本主义究竟啥样子,有没有水深火热之中。对生活细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ly/185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