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旅游 >> 静动两谐虚实相宜刘宇甲栈道砬石釆华
静动两谐虚实相宜
——刘宇甲《栈道砬石》釆华
面对此景,仿佛画家把我们领进深山幽谷之中,头上林木深翠,足下曲水乱石,阵阵阴润之气挟着草木清香沁人心睥。身旁巨石高高蟠迭,石上青松枝叶抱负,杂树扶疏,浅溪于石间奔流,幽草于水边披拂,曲曲折折的栈道把我们的视线引向纵深。 前方穹崖峭壁,烟云出没,那边殆有佳境,……当欣赏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风景时,如果用艺术探究者的眼光窥视,这里无论摞迭的磐石或是散置的块石,都不是随便摆布的,它们的大小搭配,形状变化,高低错落,前后交迭和轻重不一创设,都是画家精心审度掂掇的结果,处处应规合矩,贴切妥当,无疵可求。深入再看,山石的画法,用不规则的点痕取代各种皴法程式,勾斫并举,毫不放失,当是画家来自生活的一种创造。 其质感,量感和体积感均能得到较理想的表现。树木和杂草谨饬精润,细致生动,其外廓的参差离披,亦作了形中见理的交代,与山石熨贴地组织在一起,真切而和谐。而敷色上更有其自己的独诣之处。这画避开常用的留笔痕、见笔意留“气眼”的那种重细节的手法,而只以花青、汁绿和墨大片平染开去,似山石有云影翳蔽之状。 这一方法在该画中作用很大,将原先墨稿较分散零乱的树石全都统驭于相同的青莹的色调之中,且与远景拉开明显的差距。而远山石壁线条轻细,色墨淡净,不皴不擦,表现云遮雾挡的状况,笔简而形具。由是,前重后轻,前详后略,两个层次泾渭分明。 此图寓动于静的情致也颇耐读。画上山崖凝然,砬石穆然,都是静态,然涧水淌来活泼欢快的音韵,清风逗得岭树涧草婆娑摇曳,烟云哩,本来就是飘荡着的山水气息。水流,风吹,云飘,都是动态,它们之于山石,二动一諍,一刚一柔,一虚一实,两种相反的成因互补共济,各逞其能,造成了画面动静两谐的趣味。 此画或许脱胎于生活的真实,未作过多的提炼,或许是按照“美的规律”(即形式美诸法则)所造的意境,但无论如何,肯定画家是意识到这些的,否则,我们赏画析理时怎可能领略到这种动静两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当然,这画的优长不止以上所述两个方面,它那秀健的笔墨,不图挥洒的惬意,但求执著的表达;不图老辣的气派,但求物象气机的充畅,体现着画家质朴无华的观点和踏实的作风,亦是值得称道的。 理论家们说:“典雅更多的给人以轻快之感。由于它妩媚多姿,轻盈灵活,所引起的心理较多变化,处于动态之中”,“清秀更多的给人以喜悦恬静之感,欣赏清秀时的心理安适自在,很少变化。”(陆一帆《文艺心理学》)对照此理分析画面,以俏秀之笔表现虚灵的水、风、云、似多体现着典雅之美的一面;大块青莹凝蓄的山石似多体现着清秀之美的一面。这幅《栈道砬石》图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含蕴,赏读此画只觉得有一种轻松和安适之感,原来是有理论根据的。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1、江山襄助笔墨传情——钱松岩《群山万壑一城新》赏析
2、诗意酣畅的农家小景——林丰俗《家在江南黄叶村》品味
3、于凋零中寻美趣——赞李文信《枯藤老屋夕阳斜》
4、山水相济形中见理——简析宋文治《匡庐飞瀑》的理法
5、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白雪石《漓江碧桂山青》的处理
6、惟优是取体大思精——魏紫熙《奇峰耸翠》管窥
7、浓郁酣沉冶繁以简——邵声朗《霜林艳》的艺术特色
8、一切都在美的形式之中——读张学成《江村归渔图》所得
9、新观点新技巧新体貌——在郭汉深《黎明》前遐思
10、平凡的画材优美的画卷——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1、忠于生活主宰生活高于生活——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12、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在鞠伏强《岭南谷地》边闲话
13、浓郁酣沉冶繁以简——邵声朗《霜林艳》的艺术特色
14、沉静飞动之笔游目骋怀之景——陆俨少《山楼夕照》蠡见
15、铺锦列绣颂山河——话说杨启舆《武夷叠翠》的艺术手法
16、状物抒情境界别开——钟立崑《山雨滂沱》创作探秘
17、“淡极始知花更艳”——赏洪惠镇《润物细无声》随想
18、浑厚粗矿色墨交融——徐强《回嶂重岚》观后
19、淡泊心迹的折射——读严波《玉屏峰》感怀
20、不囿樊笼自创体貌——徐希《巴札一角》随记
21、含英咀华自成家法——黄秋园《秋山幽居图》纵横观
22、开拓性的思考与追求——刘国松《阴山》的启示
23、质朴的景浓郁的情——朱欣《湖岸春野》的情趣
24、别开生面的山水风俗画——孙本长《河原嫁女》的创意
25、“造化神奇到笔端”——应野平《黄山雪霁》解读
26、气慨豪迈格调凝重——观张振学《大散关》有感
27、巴山蜀水的赞歌——钟长生《峡江险航图》浅析
28、绻缱的乡情独诣的笔墨——童中焘《山色溪声》赏美
29、浑厚灵秀精益求精——卢星堂《长松流泉》索解
30、情景与理趣交融——马波生《高原雨》觅趣
31、簪山带水的艺术再现——刍议孔仲起《清漓所见》的风采
32、春色永驻——沉醉于宋文治《李花春雨江南》之中
33、以温润之笔描绘锦绣江山——姚耕云《烟江迭翠》析解
34、心系乡土缘景写情——我画《碧潭涵秋》
35、讴歌生活美的画卷——赏张军《除夕图》
36、流畅的圆舞曲精湛的抒情诗——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
37、中西合璧色线交织——徐刚《布鲁塞尔街景》简析
38、耐人寻味的情与景——鞠伏强《落叶寒鸦图》觅韵
吴国亭画作赏析编后缀语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
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
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
“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年5月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更多瘦金体教学视频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瘦金体入门班
瘦金体硬笔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