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旅游 >> 他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从一而终,忠贞不二”,本是寻常夫妻之间互相尊重、情感约束的一种美德。但是用这一套伦理来约束天子,实在有点荒唐,独孤皇后敢想敢为,可谓千古绝唱独一无二。为了贯彻落实她的这一忠贞观,独孤皇后不遗余力地干预皇帝丈夫和太子们的私生活,从而酿成大祸,杨坚晚年最大的失误——废嫡立储,不肖天子杨广弑父夺位都与独孤皇后的忠贞实践直接相关。独孤皇后14岁就嫁给杨坚,她当时让丈夫发誓:“一生之中不能与除了我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杨坚严格遵守誓言,他的5个孩子全都是由独孤皇后一人所生,即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几个人确实是同父同母的“真兄弟”。因此隋朝后宫佳丽三千,形同虚设,文帝“惟皇后当室,旁无私宠”。宫中诸嫔妃宫女,也在独孤皇后严厉的目光下噤若寒蝉,春心冻结,无人敢冒生命危险去与皇上调情。独孤皇后本性俭约,不好华丽。又好读书,识达古今。每当文帝临朝听政,她便与文帝一起坐辇去朝堂,到了门阁才止步。杨坚能顺利登极,她积极地参与谋划,功不可没。独孤皇后暗中遣宦官监察朝政,若有不妥的地方,等文帝退朝后,她必然婉言进谏,文帝常常采纳她的意见。她曾劝动皇帝从酉城商人手中买下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宝玉,理由是“有了这笔巨资,将来可以养活一万名士兵”,仅从这一点,就能确信独孤皇后是位才智过人的女性。宫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与文帝称为“二圣”。独孤皇后有一个毛病,就是天性奇妒,不容别的女人接近杨坚。隋宫里面虽然美女如云,杨坚却只能空望着咽唾,终不能够开怀一下。有一次独孤皇后受了些风寒小病卧床,在宫中调养。杨坚在梅花别苑邂逅妃子尉迟贞,一见倾心,于仁寿宫偷偷临幸。一觉醒来,杨坚既喜又怕:“今日方知为天子的快活!但只怕皇后得知,怎么处理?”一个天子,居然纯洁如此,惧内如此,真是可作一叹。独孤皇后卧病后宫,两个心腹的宫女平日专替独孤皇后侦察他人的隐私,得了杨坚留宿在梅花别苑的消息,便报告了独孤皇后。独孤皇后顿时气得脸上转色,咬牙道:“我与贱人,势不两立!”马上抱病起床,率领了八个宫女,到梅花别苑杀了尉迟贞。杨坚知道后又悲又怒,负气单骑从御花园中抢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仅此而已,一点反抗的实质行为都没有。杨坚曾得意地说:“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杨氏兄弟纷争本来不致残杀,结果也因为独孤皇后的忠贞实践而升级恶化,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历史运行轨迹。有人说,假如杨勇继位,隋朝不至于二世而亡。对皇帝丈夫进行忠贞约束,已经滑历史之大稽了,独孤皇后仍不满足,对她的皇子们也灌输“忠贞不二”的思想,要求他们学她和杨坚一样从一而终。她为杨勇挑选的妃子元氏很受杨勇冷落,多年不得召见,突发心脏病而死。杨勇宠爱云妃、高妃和成妃等人,并和这几个妇人生下一大堆孩子。对此,独孤皇后非常生气,不断在文帝耳边吹风,指摘杨勇的过失。太子杨勇为人宽厚,率意任情,优礼士人,宽接大臣,深得人心。杨坚本来也相当赏识,听得多了,渐渐有些不悦。矫饰伪装的晋王杨广一直觊觎太子宝位,为了取悦独孤皇后,平日只和正妻萧妃住在一起,后庭有宫人怀孕,都把胎儿打掉,以免外人知晓,独孤皇后因此十分喜爱杨广的“忠贞不二”。其实杨广绝对是个好色坯子,攻灭陈国后,他马上想把陈叔宝妃子张丽华弄到手,其手下大臣高颍先入建康,不仅没有按他的意思把美人送上,还说:“从前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今天怎能留下张丽华这个祸水?”下令斩美人于青溪。杨广由此十分仇恨高颍,继位后不久就借故杀了这位功臣。杨广经常派关系亲密的大臣在杨坚夫妇面前百般诋毁太子杨勇。当上扬州总管后,还借与母后独孤氏道别的机会,直接挑拨:“儿臣非常看重兄弟情谊,不知哪里得罪太子,一直想杀掉我。每想到我自己不知哪天被毒死害死,真是恐惧得不得了。
”独孤皇后闻言大怒,下了废掉杨勇的决心,日夜不停在杨坚面前说杨勇坏话,加之杨勇在冬至于太子宫中张乐接受百官朝贺,犯了大忌,杨坚最终也决定废嫡。公元年,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押回东宫看管。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并命杨广负责看押杨勇。杨勇被囚于府内,也感冤屈,几次上书诉冤,杨广命人把书信全部销毁,不许上闻。杨勇爬到树顶大声叫屈,希望老皇上听见自己的声音,亲自讯问。杨广的心腹大臣杨素趁机上奏说杨勇得了神经病,胡喊乱叫,不能治愈。杨坚听信此议,就没有再给杨勇诉冤进见的机会。年八月,皇后独孤氏病逝。杨坚终于作了“真天子”,正式“起用”后宫佳丽三千,没两年就疾病大生。杨广作为皇太子入居大宝殿,杨素等大臣入内殿侍疾。 杨广不放心父亲弥留之际会发生什么变化,秘派人问杨素内宫父皇的病状。杨素把老皇帝的病情一五一十写明,封上信口回送杨广。送信的宫人转了几道手,误以为是送给皇帝的上奏,呈给杨坚。病危的杨坚见信后又恨又悔。忽见陈夫人进来时神色慌张,就问缘由。陈夫人回答:“太子无礼!”原来是陈美人出去更衣时,差点被杨广强奸。老皇帝闻言,一口气上不来差点气死,大叫:“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这一句,加速了杨广杀父的罪恶行为。废长立幼,是历史的大忌。王位纷争本就激烈,经过更改变动,极易引发动乱。杨坚废杨勇立杨广,确非明智之举。而促诞这一事件的独孤皇后,也难辞其咎。“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借用柳宗元的这段诗词来形容隋炀帝一生的郁郁寡欢,也许很贴切。根据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杨广的一生都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子民“不理解”的苦恼中。他为了使自己的历史形象很“帝王”,宁负天下人,逆流而上,坚决要“有所作为”,大有法国路易十四“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架势,所以他死后,李渊给他的谥号就是一个“炀”字。隋炀帝主观上极欲成为圣君,他素来崇拜秦皇汉武,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帝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名垂千古的伟大功业。所以,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消停过,一直按照自己的意志,固执地践行着。只是他的帝王冲动让他无暇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奥妙。在他的王者词典里,似乎不做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枉做帝王一场。隋炀帝即位后,一开始就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第一件事纯粹是为了改善王室居住环境,于“史”无补;第二件事则可以“罪在当时,功在千秋”概之。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宇文恺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都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都,每月征发二百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做“西苑”,周围二百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使这座花园四季长春。《隋书》对此的评价甚为精湛:“岂谓瑶台琼室方为宫殿者乎,土阶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一意孤行的隋炀帝一生追求排场,自然对此道理不屑一顾。隋炀帝杨广的一生一直与古运河紧紧相连,无法分开。在建造东都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沟”疏通,自山阳至扬州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浩大的工程完成之后,隋炀帝就乘着龙舟,由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游扬州。在民间,隋炀帝此次扬州之行被更多地说成是看琼花。虽然他在后人心目中更多地被说成是荒淫无度的暴君,但他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历史贡献却不容否认。这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也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从现代的眼光看,这样巨大的工程,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使用,都需要综合应用测量、计算、机械、流体力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需要解决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难关,还要考虑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确实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成就。这条河的开凿,致使当时役死工匠无数,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却大大加强了漕运和军运的功能。唐代诗人皮日休就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把修建此河的功劳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在建工方面,隋炀帝还做了不少大项目。如掘长堑,置关防,修驰道,筑长城等大型工程。隋炀帝是个皇宫圈不住的人,他接受南朝灭亡的教训曾经对给事郎蔡征言道:“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因此他几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巡视,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一百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二十天筑成。这样,他才在五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转。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做“观风行殿”。这种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使用的时候装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拆卸装运;下面装着轮子,可以随意转动。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发明,可惜只是供隋炀帝一个人享乐罢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武力是彰显实力的表现,也是最刺激的事情。对于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来说,战争是最令他兴奋的事情。隋炀帝为了炫耀武功,尽显帝国风范,先后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正是这三次用兵,加速了大隋的灭亡。对杨广来说,高丽必须像突厥、高昌、吐谷浑等部落一样臣服于隋并经常遣使入贡,二者关系方可和平、稳定。根据《隋书》和《三国史记》记载,高丽入朝的情况为:开皇元年一次;二年两次;三年多达三次;四年一次。又据《资治通鉴》载,开皇四年之后,高丽只是在开皇十一、十二、十七年三次遣使入隋,其余时间皆不见记载。隋炀帝曾在启民可汗帐内对高丽使者言道:“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高丽的“不臣”,既威胁到了隋的主子地位,也鼓励了其他小国对隋“不忠”,成为杨广的隐忧。征伐高丽,既可达到臣服高丽的目的,又可以威慑诸国,以保边疆无事。无怪乎在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炀帝“引(突厥)曷萨那可汗及高昌王伯雅观战处以慑惮之”。
第一次出征是在年春,四方兵众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人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入高丽,而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陆路方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江,高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年春,隋军第二次出征高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军征高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并攻东都,炀帝大惊,急引军还。年春,炀帝又亲至涿郡,督师第三次出征高丽。来护儿率水军直趋平壤,高丽王元乞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事,几遍全国,炀帝只得从辽东罢兵而归。出征高丽耗时四年,所花之人力、物力极巨,代价极大,隋王朝的国力也从此转向衰落。东征高丽的失败,既有军事原因,也有杨广个人的原因。隋朝百万大军分成24军,日发一军,相去40里,首尾相继,长达里,漫山遍野式地杀向辽东,这极不合理。而且,大军远征,利在速战和野战,隋兵部尚书段文振就曾向炀帝指明了这一点,但隋炀帝的诸般部署却都反其道而行之。在出兵之前,炀帝下令:“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致使前线指挥失措,屡遭不利。隋炀帝满心以为高丽必定屈服于隋军的威压,因而对可能发生的战事,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反倒限制军队的行动,一心等待高丽来投降,甚至招引各国首领一同观战。而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丽,便仅仅因高丽主动请降,并送回叛臣斛斯政,让炀帝面子上过得去了而结束。有后人如此评价隋炀帝,甚为中用:“虽有荒外之功,无救域内之败,穷兵黩武,滥赐横赏,最终把国家给败得精光。”隋炀帝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帝王将才,他文武双全,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三驾辽东,是后人对他一生所为的精练概括。隋炀帝还是一位大文豪。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隋炀帝也自负才学,常常认为他自己的诗文天下第一,他曾对侍臣讲:“天下都讲朕是因为父皇余烈而有四海,假设让朕与士大夫以文章竞争,朕也应该为天子。”隋炀帝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万国博览会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已成为千古名篇。遗憾的是,就是这位与秦皇汉武有着相似资质、与后朝太宗有着相似经历和功业的罕世英才,最终却沦为与前朝昏庸之君齐后主、陈后主等辈为伍,落魄自戕,实在让人扼腕叹息。年,隋炀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乘着新龙舟第三次巡游江都。在路上有个地方官冒死拦路劝阻说:“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觉得晦气,把他杀了。到了江都,继续醉生梦死,日夜沉浸在声色酒宴之中。其实,杨广是知道江山在闹地震的,只是他不明白自己殚精竭虑一心成仁义,怎么就招惹谁了?或者说他不愿意去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不管杨广不屑还是掩耳盗铃,天下大乱已成事实,超负荷的隋子民们纷纷造反。鲜卑皇族宇文家族的两个后代宇文智及、宇文化及乘乱复辟,密议发动宫变,废掉隋炀帝。他们先散布谣言,讲炀帝听闻禁卫军想叛乱,正酿毒酒,尽杀关东人,只留南人在身边。禁卫军大相惊骇,互相转告。兵士惊惧惶恐之下都豁出去决定造反。炀帝发觉有变,逃入西阁。其宠妃魏妃为兵士开门。炀帝忙逃入永巷躲藏,又有一位恨透了他的美人告诉兵士其所躲藏之处。面对环立提刀的兵士,炀帝叹道:“我何罪落到这个地步?”有个名叫马文举的,善于辞令,答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怎能说无罪呢?”炀帝仍不解:“即便我有负天下百姓,可是你们这些人,荣禄兼及,怎会干出这种事来?今天之事,谁是带头人呢?”另一人司马德戡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当时,炀帝爱子杨杲是个12岁的小孩子,一直跟在炀帝身边,看见如此剑拔弩张的场面,吓得嚎哭不止。隋炀帝昔日的贴身侍将裴虔通火起,一刀砍掉小孩子的脑袋,鲜血溅满炀帝一身。事已至此,众人一拥上前,想砍杀炀帝。杨广仍不失天子威仪,厉声说:“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拿鸩酒给我!”事起仓促,一时间也没找到毒药。炀帝就自己解下白练巾交给一人,众人合力绞死,时年五十。可怜杨广文武双全,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后人对此,褒贬莫衷。唐太宗就瞧不起隋炀帝,在《贞观政要》里多处可见他直指隋炀帝的言论,但无一处是好话,全是说他昏庸。新王朝的缔造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治武功,不免要对推翻它的王朝大加贬斥,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唐太宗的某些评论还是很中肯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隋炀帝仗恃自己富足,不考虑后患,不顾及百姓。他常常以天子自居,处处表现自己的最高权威,喜欢挥霍性的“赏赐”。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显示本国的高度富足,竟下令将许多丝绸披悬在树木上作装饰,以证明如此昂贵的东西在中国已经多得无处可放了。他还让人领着外国人进饭馆大吃大喝,当客人酒足饭饱要付钱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在我们这里吃喝向来是不要钱的。”“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女,求远方之奇异。”
隋炀帝不但不思国事,而且还极端纵欲。在王土之内划拉美女,满天之下寻找珍宝,以满足私欲。在杨坚末年,隋朝臣子就有好多人讲林邑(今越南中部)有许多中原罕见的奇异珍宝。隋炀帝继位之始,一边大营东都,造船制舟,一面下令平定交州的大将刘方进击林邑。缴获林邑国王家庙纯金铸制的金人十八座,在林邑刻石记功而还。虽然大胜,但由于水土不服,士卒在返程路上死掉近一半,大将刘方也在半路病死。“宫苑是饰,台榭是崇,罄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隋炀帝大动土木,搞一些楼堂馆所等供观赏享乐的“形象工程”,广征民工劳作却欠发民工工资,还无休止地用兵打仗,劳民伤财。一日,隋炀帝驾幸甘泉宫,对泉水山石等“美化”工程很称心,但责怪没有搞“亮化”。那时没有电,但开动脑筋一想,萤火虫可以“亮化”,于是下令“捉取多少宫中照夜”。结果派几千人去抓萤火虫,共计抓了五百多箱。隋炀帝统治的十多年间,前后服兵役的超过一千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是四千六百多万人,若男子占一半,是二千三百万人,除去老弱病残,也不过一千多万人。成年男子不足以服役,就由妇女充当,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农村的劳动力所剩无几,土地荒芜,农民无以为生,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谗邪者必受其祸,忠诚者莫保其生。”杀害忠臣,重用小人。上下君臣道隔。隋炀帝杀死忠贞规谏的崔象、元善达不说,他派於土澄去追捕一桩盗窃案的罪犯。於土澄怀疑谁就抓谁并严加拷打,含冤承认自己是贼的达两千多人。结果两千多人中只有九个人在案发那天行踪不清,其中有四人官吏中有人认识,根本不是贼。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死,最终将两千多人全部杀掉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由此而来。“仁义不修,群下怨叛,民不堪命,率士分崩。”由于隋炀帝自身要求不严,作不了表率,因此道义相背,百姓怨恨,不能忍受暴政,国土分崩离析。永济渠的运粮船,首尾相接,长达一千多里,走在路上运粮的民工和士兵有几十万人,很多人死在路上,尸体丢弃在路旁腐烂发臭。农民无法忍受如此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不少人忍痛砍伤自己的手足,还说是“福手”、“福足”。“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得法。”隋炀帝好做文章,并命臣子将其文章编辑成集到处乱发。对于文人名士,隋炀帝心有嫉妒。大臣薛道衡被赐死后,他恨恨而言:“还能写出‘空梁落燕泥’的诗句吗?”王胄被杀,炀帝又背诵这位臣下的佳句,并阴狠地嘲弄:“‘芳草无人随意绿’,王胄再也作不了吧。”隋炀帝这个人,做人很不讲究。外表很威严持重,内心却充满狠毒与猜忌,一味迷信邪道。居然还公开对大臣宣称过:“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