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旅游 >>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中国民间,相传在清朝有这么一位清官。他身形奇特有点驼背,可是依然高居庙堂官至宰相,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经常跟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他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深得皇帝喜爱。他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可是却一直关心民间疾苦。他就是家喻户晓的“罗锅宰相”刘墉。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咱们看到的刘墉是一个大清官。然而在历史上,刘墉真的是这么一个人物吗?民间的传说虽然跟史实是有点影子的。但是其中的细节却往往和现实有差距,有的时候差距还不小。真实的刘墉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情况,清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冤狱文字狱。比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很普通的一句诗。可是在当年,就因为这句诗,死了多少人不知道,很多人都被下了狱砍了头。朝廷说,这是读书人在借清风讽刺朝廷,这就是文字狱。文字狱是清朝政府打压读书人,打压汉人的一种手段。然而,同样作为读书人的刘墉,这个民间传说的刘青天,就曾经一手制造过两起文字狱。
传说中大清官竟然干过这样的事?那么历史上的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刘墉是山东诸城人,但是根据刘氏宗族的族谱记载,其实他们家最早的祖籍是江苏徐州的丰县,明朝的时候迁到山东诸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家的背景。刘家的是一个靠读书进入官场,最后发展为官宦世家的典型。其实在之前,刘家很多很多代人都是清贫之家,没出过读书人。到了刘墉曾曾祖父刘通的时候,才有了一点点改变了。刘通考取了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了,这是刘家第一个被正式认可的读书人。
你可别千万小看这一点点改变,这对于刘家来说,这是一个质的转折点。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因为这一点点改变。从此刘家的祖坟就冒青烟了。读书人是一代比一代多,一代比一代强。先是刘通的儿子叫刘必钱,在刘通的培养之下,一举高中进士,光宗耀祖。而且最后还官至户部员外郎。再到刘必钱的儿子又进了一步,四个儿子有两个考中进士,其中一个就是刘墉的祖父叫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四川省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
再到刘棨这一支上,就更加不得了了,竟然出现了一段“父子九登科”的美谈。刘棨总共生了十个儿子,他十个儿子里竟然有八个考中了举人,这就很了不起了。那个时候中举都很难,要不然范进中举干嘛激动得发疯。八个儿子中举,加上刘棨本人是进士,那就是父子九登科。后来这八个儿子当中,竟然又有三个高中进士,这其中就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这就是刘墉的家世背景,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不过他的这个官宦世家,最厉害的还得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在民间,刘统勋的知名度没有刘墉高。而事实上,当年在皇帝的心中,刘统勋的地位比刘墉高得多。刘统勋担任过刑部尚书工部上书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还有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是刘家出的第一个宰相,刘氏一门三公的说法,正是从刘统勋开始的,这是正经八百的位极人臣。除了官职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更能够说明刘统勋在乾隆皇帝心目当中的地位。
乾隆38年,也就是年,某一天一大早,75岁的刘统勋依然像平时一样去上早朝。可谁料想,就在轿子里走到半道,为朝廷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功臣刘统勋阖然离世。听到这个消息,乾隆当场就哭了。不仅立马下旨当天辍朝,而且他要亲自前往刘府吊唁。要知道当时的乾隆也已经60多岁了,还要亲自上门吊唁,这足以说明刘统勋在他的心目当中分量是非同一般。来到刘府,乾隆发现他的轿子进不去了。因为刘府的大门太矮了,刘统勋为人低调没有豪宅。乾隆干脆让人把轿子顶盖拿掉,他居然就坐着没有顶盖的轿子进了刘府。
在乾隆皇帝的心目当中,刘统勋的分量绝对是独一份的。查阅史料,有人总结这主要是因为刘统勋在皇帝的立德立言立公三立上,为乾隆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什么是立德立言立公呢?先说利德。清朝的时候,官员到地方上任,一般会带上自己的亲信,因为这样好办事。可是刘统勋向乾隆建议,废除地方官员自带亲信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杜绝私党形成,杜绝结党营私,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乾隆很高兴,立马采纳了这个建议。而这个建议的采纳,也大大提升了乾隆虚心纳谏的名声。
立言,我们知道四库全书的编纂,那是乾隆朝的一大壮举。纪晓岚主编的,而纪晓岚正是刘统勋推荐给乾隆的。等于是刘统勋间接帮助乾隆,成就了流芳百世的美名,这是立言。立功,那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被乾隆视为一生“十大武功”之一。其中作为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功不可没,这就是乾隆为什么看中刘统勋的原因。
按照正常的思维来理解,老子这么受皇帝器重,那么儿子进入官场也应该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甚至很多人由此认为,民间传说刘墉跟和珅斗法,甚至有时还跟乾隆斗嘴斗智,那是倚仗他父亲的背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刘墉的官场之路有点怪。
从刘墉进入官场,前面一直做的地方官品级也不高,而且干整整25年。他是直到快60的时候,才进入了中央管理机构。年32岁的刘墉参加科举殿试,结果一举高中,中了进士。当时有很多大臣,建议乾隆应该把刘墉点为状元。不能否认有些大臣可能是想卖个人情,毕竟刘统勋位高权重。但是至少刘墉的文章得是出类拔萃,得是最好的那一批才行,要不然哪好意思提人家是状元。
结果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别说前三甲就连前十名都没拿到,刘墉最后的排名是一个普通进士。他爹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自己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不说状元,前三甲至少有他一个吧,怎么还被排到后边去了呢。说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刘墉科举吃亏,那是有人刻意打压。第一个打压他的正是当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因为乾隆这个人很看重名声,他觉得如果把刘墉点为状元,甚至让他进入前三甲,那就很有可能被人诟病。因为刘统勋的原因在徇私,不排在前三甲前十怎么也不行呢?那是因为打压刘墉的人不只是乾隆,还有他亲爹刘统勋。
刘统勋为什么反对刘墉排进前十呢?因为他必须考虑家族利益。刘统勋以汉人之身份,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这个位置太敏感了。如果把儿子点为状元,人家肯定说他以权谋私,弄不好还会引起皇帝的猜忌。第二,儿子年轻,在官场没有经验,一下冒了尖很容易招惹是非,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刘墉排到十名以后去呢?
这是因为刘统勋还有一个小心思,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考前十的进士大多都会留在京城,普通的进士则没有留京任职的资格。刘统勋之所以把儿子排在普通进士的行列,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刘统勋自知官场如战场,自己一生得罪了不少的贪官,一旦人家反扑起来,自己都有可能自身难保。那个时候,儿子在外任职就可以相对安全,所以让刘墉成为普通进士,其实是对儿子的一种保护。这就是刘统勋的小心思,有意把儿子推出权力中心的漩涡。
而要说起来,在清朝这样的封建朝廷,刘统勋的这点小心思其实还是蛮有必要的。年,新疆回顾的阿穆尔萨那突然发生叛乱,叛军很快占领了清军驻扎的乌鲁木齐。由于事先没有防备,清军被迫退守到东边的巴里坤和哈密。而巧的是,身为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当时刚好在那巡视。看到突然撤退的大军,他觉得局势十分危险,于是立刻给乾隆上奏,建议放弃巴里坤。让所有军队退到哈密,进行重新整备,并说等叛军进攻哈密的时候,再一举反攻。
可是不料想,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乾隆勃然大怒。下旨把刘统勋立即押解回京,并把刘家的几十口人全部投入监狱,还真是伴君如伴虎。之后也不审问,刘家人足足给关了两年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乾隆不是一直对刘统勋很信赖的吗?这就是刘统勋身份的原因,汉人军机大臣太敏感了。刘统勋在新疆巡察,恰好发生叛乱,真有这么巧吗?乾隆第一个想到的是肯定是刘统勋和叛乱有没有关系这件事,而接着刘统勋又建议清军撤出巴里坤,叛军还没有来你就先撤,什么意思?乾隆更加疑心。
以刘统勋军机大臣的身份,他是有权调动全国军队的,在这种情况不明的前提之下,乾隆对于刘统勋这个汉人军机大臣,还能放心吗?这就是乾隆要关刘家人的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刘统勋当然得有所准备。为了家族香火的延续,他也不能让儿子在京城做官,所以刘墉在官场的前25年,在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等省都待过,就是没当过京官,而且品级也不高。最高做到地方的学政,也就是一省的教育厅厅长。
直到年,为刘统勋守孝三年期满,57岁的刘墉才被乾隆任命为内阁学士,以从二品的身份留在了京城。民间一直传说刘墉不畏强权与和珅斗法,与乾隆斗智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可是在历史上,这些故事当中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所谓刘罗锅与和珅斗法,与乾隆斗智这些故事只是来源于民间的想象。而在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刘墉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刘墉当京官的时候都快60了,还是个从二品。当时和珅虽然只有26岁,却以身兼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国史馆副总裁,还被乾隆赏戴一品朝冠,赐紫禁城骑马,他已经是皇帝面前的超级大红人了。无论从职位身份还是在乾隆面前的分量上,刘墉跟和珅都完全没法比。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和资格与和珅斗。再说了,在工作上他们也没有交集。和珅跟乾隆谈的都是军国大事,刘墉连军机处都进不去,怎么能斗到一块去呢?既然他们斗不在一块去,民间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刘罗锅智和珅的故事呢?
学者们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些故事传说,那很可能跟乾隆47年的国泰贪污案有关。话说那一年,有御史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说他贪污公款亏空库银,于是乾隆就命令刘墉到山东去调查。刘墉到了山东之后,的确很下功夫,他化妆成道士,深入民间走访。几经盘查发现,山东其实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为了邀功请赏,却年年上报丰收。那他哪来的钱邀功呢?加重民间赋税,老百姓不交钱就坐牢。结果弄得山东很多地方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加可恨的是这个国泰为了不让人告状,还残忍地杀害了好几个为民请命的读书人。
为了躲避库银盘查,他又向民间借贷银两,以图掩饰罪行。而正是刘墉不惧权势认真办案,最终拿出铁的证据,逼使国泰不得不低头伏法。学者认为这起案子的几个关键点,很可能刚好促成了民间传说的形成。哪几个关键点?第一,刘墉秉公办案不久,这件事就被小说家写进了通俗小说《刘公案》。而小说的流传,让刘墉的声名开始在民间传播。第二,恰好在这件案子之后,刘墉仕途开始顺畅起来了。先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位,后来还担任了尚书房总师傅。第三,据说当时国泰为了躲避追查,曾经找过和珅,请他出面疏通关节。然而最终,刘墉还是向国泰服了法。
这两个信息放在一起,瞬间就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刘墉的形象一下子也高大起来。刘墉和和珅斗法的故事,应该就是这么来的。在电视里,我们看到刘墉不仅与和珅斗法,还时不时地敢跟皇帝斗嘴。这是不是真的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根据清史稿记载,刘墉在京城为官的后期官场生涯当中,总是不断地犯错。虽说他所犯的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至于被砍头,但是经常遭到皇帝责骂,这却是事实。
之前的刘墉不是一个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吗?怎么后来会变得平庸糊涂呢?第一件事,年,当时刘墉刚刚上任江苏学政,也就是江苏省的教育厅厅长。不料有人举报,说沛县有一个叫做鄢大庸的举人,辱骂朝廷。辱骂朝廷在当时是大事,于是刘墉对这起案子开始审查。果然,在这个举人的家里,刘墉搜出了两箱辱骂朝廷的书信。刘墉感觉事态严重,他打算把整个案子查完之后再上报。可是不料想,就在此时又出了一件事。当地有学生把刘墉自费出版发给学生的书烧了,以表达对刘墉处置那个举人的不满。这烧书等于是对刘墉的一种羞辱。
刘墉一怒之下,事发当天他就给乾隆写一封要命的奏折。在这封奏折里,他添油加醋地把鄢大庸辱骂朝廷,学生烧书的事,做了夸大的汇报。结果乾隆震怒,直接下旨赐死鄢大庸。鄢大庸的死,正是刘墉庸一手促成。第二件事就更有名了,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一柱楼诗集》案,一听名字就知道也是文字狱。怎么回事呢?当时江南有个文人叫做徐述夔,是一个富贵闲人,生前写了很多诗,不过他的作品也没怎么流传,主要是自娱自乐。后来徐述夔去世,他的儿子是个孝子,于是就花钱请人把父亲的作品汇编刻印,希望父亲能够青史留名。这本诗集就以徐述夔生前所住的房子“一柱楼”命名,就叫《一柱楼诗集》。
然而就是这本诗集出事了,里面有一句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句诗被人举报,说它暗指要反清复明。是谁捅到乾隆那里去的呢?在一些电视剧和民间传说里,制造这起冤案的人是和珅。然而事实上,真正导致这起冤案的人正是刘墉。刘墉为什么要这么做?表面上看当然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但骨子里就是想利用文字狱向乾隆邀功,达到政治投机的目的,这是刘墉一生当中的一大污点。
当您了解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了刘墉在后期的官场上,为什么会变得平庸而糊涂。因为刘墉早就看出平庸糊涂,不会功高震主,更能够得到乾隆的喜欢,所以他宁愿变得圆滑谨慎,甚至表现得糊涂一点,最起码可以求得自保。这是跟咱们印象当中的刘罗锅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真实的刘墉和传说当中的刘罗锅,还有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刘罗锅这个名字或者说这个称谓,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当中,刘墉是个驼背的。因为驼背所以人称罗锅。可是事实上,真实的刘墉根本就不是一个矮小的罗锅。有史学家在《刘墉绰号罗锅考》一文当中,曾经就做出过这样的断定。因为清代选官举世四条标准,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在这四条标准里,“身”居首位。就是要求被选官的人,必须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
如果刘墉是罗锅,他面试这一关就过不了,当然也就当不成进士了。就这一点来说,即便刘墉算不上仪表堂堂,但是肯定身体不能残疾,至少不是罗锅。罗锅一说是怎么来的呢?史学家认为刘罗锅只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中国民间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外形的矮化,来突出人物内在的高大。并不是说刘墉和刘罗锅完全是两回事,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点。民间传说当中的刘罗锅和现实当中的刘墉,在书法造诣和文艺评论上的地位是高度一致的。《清稗类钞》一书认为认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刘墉应该排名第一。
康有为认为近代人的草书,没有人可以超过刘墉。事实上,刘墉的书法功力也的确达到了超人的境界,后人概括出了静淡清三个特点。由于他喜欢用很浓的墨水进行书写,因此刘墉还有一个称号叫“浓墨宰相”。其次,他为官清廉,刘墉和传说中的刘罗锅也是一致的。据史书记载,刘墉做了京官之后,京城的住房坏了。当时需要多两银子来修缮,可是他竟然拿不出来,房子一连坏了好多年,最后还是乾隆皇帝看不下去了,赏了他一笔钱才把房子修好。
据说晚年的刘墉,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挂在家里面。“粗衣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以表明自己别无所求,清廉度日的心态。这在当时清朝的官场,算是难能可贵的了。总的来讲,除去那两件冤案,在封建历史的官场当中,刘墉还算是一个清官。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清廉,后世才有了传说中的刘罗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