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红色供销百天读说说供销合作社的老本行之

发布时间:2021/10/22 17:59:20   点击数:

编辑制作|屈藤彦

来   源|中华合作时报

山西供销合作社及时供应农资化肥

农资供应体系的建立

建国初期,化肥由供销合作社和中国土产公司两家经营,肥料贷款由农业部掌握。年,全国合作总社一成立即设立供应局和推销局两个独立经营部门,在供应局内设有农业生产资料处和粮食经理部。农业生产资料处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粮食经理部除经营粮食外,主管杂肥(饼肥、骨粉)、化肥的购销业务。广东新兴供销合作社零售化肥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实行生产资料预售和定量配售。年根据中财委的指示,农业部将肥料贷款计划交由全国合作总社安排。年中共中央又同意将化肥业务由合作社系统统一经营,实行重点供应。此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成为供销合作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障供给,供销合作社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农资供应体系。

合作总社成立供应局,内设农业生产资料处和粮食经理部,负责杂肥、化肥购销。

合作总社成立供应业务第二批发管理局,主管杂肥、化肥、农药、农药械,设立6个化肥农药批发站。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生产资料第一总管理局和第二总管理局。一局负责排灌机械及配件、拖拉机配件、农具、耕畜;二局负责化肥、农药、农药械。

一局二局合并成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局,统一负责全国农资经营和管理,并在沈阳、上海、广州、天津、郑州设立5个批发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合作社相应设立供应处或农资经营处,县级社设立农资业务科或经理部,基层社设专业商店或门市部。

自此,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和管理下,全国形成了从管理到经营、从批发到零售,全国统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四大主营农资品种

上海金山供销社为社员修理农具

年以前农资供应主要是饼肥,年开始推广化肥。由于当时还处于推广阶段,需要扩大销售,各地合作社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农民宣传化肥的效能和用法,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成效很显著,年不仅饼肥货源不足,化肥也供不应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年9月召开的肥料座谈会提出:“化肥不能作一般商品看待,要通过结合合同,优先分配和供应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从而使化肥分配和供应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服务。

年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农药、农药械业务。年11月,全国合作总社与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农业病虫药、械供应的指示》,决定从年起,农药和农药械业务全部交由供销合作社经营。供销合作社从代销开始,而后自营。供销合作社经营农药的责任,主要是根据同级农业部门的病虫防治计划,充分运用贷款,做好采购、储备和销售工作。

中小农具包括的范围很大,有整地、播种、耘锄、积肥、施肥、收割、打场、仓储、运输、园艺等10类,上千个品种。各地供销合作社在加强对农民习惯使用的旧式农具供应的同时,还积极地推广新式农具、改良农具和供应大耕畜。年11月,全国合作总社和农业部发出《关于开展新式农具推广工作的联合通知》,农业部门负责调查研究、选定推广地区、宣传展览、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农具检修等工作;供销合作社负责代销或经营,并负责供应农具零件等工作。到年底,推广范围已达24个省,7个市,共计推广新式畜力农具69万余件,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革,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巩固。

在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以前,耕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主要的动力。从年起,供销合作社试办耕畜的经营业务,但当时所占比重很小,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特别是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农村对耕畜的需求急剧增长。为适应广大农民生产的需要,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年1月召开了耕畜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在批转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耕畜工作座谈会的报告》中指出:“牲畜市场是农村市场的一部分,根据国合城乡分工的原则,供销合作社应担负起这一任务。”在党政部门领导下,供销合作社对牲畜牙纪、牛行、畜贩加以组织领导,逐步改造成为供销合作社开展牲畜交易中的服务人员。

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跨国马匹运销

视频:千里赶耕牛

为解决国内耕畜不足问题,年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首次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口耕马1万匹。如此大规模运销马匹是建国来第一次,国务院很重视,希望供销合作社在经营中积累经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谈判、接运、饲养到销售,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按期完成了这一任务,并总结出这项工作的经验——“细致验收,慢赶快销,专人负责饲养,注意人畜安全,节约费用开支”,为以后开展耕畜业务打下了基础。年又进口蒙马2万匹,年进口5.9万匹,年进口8万匹。经过对耕畜市场的管理和大量经营蒙马,使耕畜供求紧张局面有所缓和,价格趋于稳定。

随着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的不断完善,化肥、农药、农具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据统计,年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为25.9亿元,比年增长了近65倍,比年增长了近4倍,大大推动了农业产值的提升,也有力推动了农业合作化。

学史小贴士

农业生产资料是“低价微利”的商品,经营难度大,稍有不慎,经营单位就会因购销价格倒挂而亏损,当时很多地方供销合作社在农具等业务上年年亏损,但仍积极经营,基本做到了及时供应、不误农时。

供销合作社供应生产资料,绝不只是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一买一卖”关系,而是主动、深度介入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流程服务,力图将单个农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中去。

这个时期供销合作社一是根据形势任务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供应;二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供应精准度;三是不计成本,保障供应;四是不断发掘各地农副业生产潜力,拓展农副特产收购范围,这些都成为供销合作社不同于一般商业的重要特点。

(资料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李樊《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红色供销百天读,每天都有知识点!

欢迎读者朋友积极参与我们的百日打卡活动。坚持打卡天者,将获得由中华合作时报社提供的精美纪念品一份,快来参加吧!(点击以下小程序参与打卡活动)

打卡方式

第一步:每日转发此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xs/223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