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饮食 >> 亚洲电影蓝皮书王珊斯里兰
王珊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巴基斯坦国家艺术委员会博士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
斯里兰卡是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热带岛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早在东晋时期它与中国就展开了交往,也是南亚地区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班达拉奈克家族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为众人所称颂;且中斯两国领土并不接壤,在政治上与中国几乎没有地缘冲突。斯里兰卡也是北印度洋航线的重要中间站,年12月9日,斯里兰卡政府在科伦坡举行仪式,正式启动中斯汉班托塔港合作项目,并宣布通过合资方式将汉班托塔港交由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运营[1],首都科伦坡的未来城也是按照中国城市的模式来设计并施工,中斯两国经贸往来持续发展。尽管当前斯里兰卡电影人对其电影产业发展并不抱过高的期望值,但近年来斯国电影产业稳定发展,斯里兰卡也时常成为海外电影的取景地。
1
斯里兰卡电影发展简史
年,斯里兰卡脱离大英帝国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年之前称为锡兰。在锡兰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年给布尔战争犯放映的一部无声新闻片。锡兰第一家影厅于年在科伦坡开办。年成立的科伦坡电影协会,被认为是亚洲第一家电影协会。一、故事片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独立前的锡兰电影就开始向印度学习。年一位名叫T.A.J努厄柏(T.A.JNoorbal)的年轻艺术家拍摄了一部名为《王室探险》(RoyalAdventure)的影片,这是锡兰第一部僧伽罗语电影作品(僧伽罗语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根据印度民间故事改编,曾在新加坡放映,目前拷贝已丢失。至年间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如《甘地》(Ghandali)、《神人》(Godman)、《圣孩》(TheChildSaint)、《牺牲之地》(TheLandofSacrifice)等,这些影片反映了锡兰普通百姓的生活。[2]
真正意义上的锡兰电影业始于年由奇特拉卡拉影调公司(ChitrakalaMovietoneLtd)制作的影片《食言》(KadawunuPoronduwa),该片也是一部僧伽罗语影片,由印度泰米尔制片人纳亚甘(S.MNayagam)在印度拍摄完成,因此其风格受南亚情节剧影响较大。影片讲述了一个死去的贵族由于生前挥霍财产与酗酒导致家道中落,为妻女留下了大笔债务,其妻为保全上层生活逼迫其年轻的女儿嫁给一个富有但已有一子的年长者,其女儿的男友为阻止这桩婚姻而奋力抗争乃至替其还债的故事。该片于年1月21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金斯利电影院首映,影片为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僧伽罗语影片开辟了一种制作模式,即影片时长为两个半小时,其中一个小时为对白,半个小时歌唱(大约10首歌),另外半个小时为沉默的背景场面,间歇时间15分钟。年该片首次被翻拍,纳亚甘被视为僧伽罗语电影业的先锋。[3]拍摄《食言》时,锡兰早已不再是默片时代了。20世纪40年代晚期,三大商业制片及发行公司锡兰戏剧、锡兰制片厂和锡兰娱乐公司,成为锡兰电影业事实上的垄断机构。相比于僧伽罗影片,当时的观众对进口的泰米尔和印地语影片更感兴趣。年独立后,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锡兰致力于使僧伽罗语影片摆脱印度电影的影响,当年成立了政府电影单元(GFU)生产新闻片和纪录片,以便对刚刚独立的国民进行教育,并以“高品质及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而闻名。西里塞纳·维玛拉维拉于年开办了纳瓦吉瓦纳(Navajeevana)电影制片厂,并于年拍摄了影片《小儿子》(PodiPutha),该片标志着锡兰本地电影的诞生。
在最初的九年中,大部分锡兰电影都是在印度的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也因此遵循着印度电影的标准。但先锋导演莱斯特·詹姆斯·派里斯(LesterJamesPeris),于年首次完全在印度电影制片厂之外拍摄了《命运之线》(Revaka),影片受到本土观众及国际评论界的普遍好评。但此后至60年代早期的大部分影片,依然以借鉴印度的叙事模式为主,比如《鸟林》(KuruluBedda)是讲述不同阶层之间婚姻与爱情悲剧的影片。年派里斯导演再次拍摄一部具有斯里兰卡本地特征的影片《信息》(Sandesaya),讲述斯里兰卡游击队反抗葡萄牙入侵者的战争与爱情故事。年派里斯再次为斯里兰卡影坛贡献了著名影片《村庄变迁》(Gamperaliya),该片是斯里兰卡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其中融合了歌舞、喜剧与打斗,并且是一部完全在制片厂外拍摄、使用手持光源布光的影片。尽管影片主题依然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婚姻与爱情故事,但派里斯却利用家庭矛盾来影射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4]该片荣获了包括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墨西哥帕伦克国际电影节金头奖和第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入围提名在内的多项国际荣誉,且获得了萨拉萨维亚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与最佳影片奖,该电影节被誉为僧伽罗语电影界的奥斯卡。[5]年该片以法语片名《村庄变迁》(ChangementauVillage)为名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后,进入了法国院线发行渠道。此后,派里斯导演拍摄了近20部故事片,其中包括斯里兰卡电影史前50年当中的最佳影片、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及伦敦电影节认可的影片《宝藏》(Nidhanaya),以及在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中展映的《卡里的光荣时代》(Kaliyugaya)。派里斯被认为是在50年代中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革命中开创了本土僧伽罗语电影传统,因此被称为“斯里兰卡电影之父”和斯里兰卡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尽管60年代末至70年代斯里兰卡的商业电影依然在抄袭印度电影,但却涌现出一批具有才华的电影人。斯里·甘纳辛格(SriGunasinghe)导演的《七海》(SathSamudura)是斯里兰卡电影史上的又一部力作,描述了斯里兰卡南部省区渔村里渔民生活的窘境,该片在萨拉萨维亚电影节中囊括了八项大奖。该片摄影师纳哈尔辛格于年为该国拍摄了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沙漠》(Welithakara)。此外,还有瓦桑塔·奥贝塞卡拉(WasanthaObesekara)、达尔玛塞纳·帕提拉贾(DarmasenaPathiraja)、玛哈加玛·塞卡拉(MahagamaSekara)、苏米特拉·派里斯(SumithraPeris)等其他导演也开始展露才华。70年代是斯里兰卡电影史上重要的实验时期,因为向欧洲和日本先锋电影借鉴,斯里兰卡电影呈现出了多彩的风貌。伴随着这一新趋势,许多导演和编剧都意识到电影语言创新的可能性,因此拍摄出不少佳作。马哈加马·塞卡拉(MahagamaSekera)、兰吉特·拉尔(RanjitLal)、纳哈尔辛格、达尔马塞纳·帕提拉加(DharmasenaPathiraja)等一批优秀导演涌现出来。其中,帕提拉加的另类电影技术伴随着社会现实主义风格,为斯里兰卡观众引入了第三类电影,年探讨城市年轻人问题的电影《天空中的一个联盟》(AhasGauwa)和年探讨资本主义侵蚀并剥削小渔村的电影《黄蜂在这里》(BambaruAvith)皆属此类。当今斯里兰卡影坛的主要导演也均在此时暂露头角,比如普莱玛拉特内(H.D.Premaratne)、瓦桑塔·奥贝塞卡拉和苏米特拉·派里斯(SumitraPeries),后者是著名导演派里斯的夫人,被认为是正面描写女性坚强性格的先锋。80年代,除了上述导演继续活跃在创作一线外,还涌现出两位值得一提的导演——达尔马斯利·班达拉奈克和蒂萨·阿贝塞卡拉,后者拍摄的佛教题材作品《莲花之路》堪称经典之作。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由于该国出品了大量低质量的影片,且国家电影公司执行严格的发行政策,斯里兰卡电影业呈现衰退的态势。电影投资减少,技术人员及艺术家纷纷进入利润较大的电视剧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斯里兰卡电影虽鲜有在顶级国际电影节中获奖,但就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其电影业的表现可谓不俗:1.90年代以来斯里兰卡电影业的优秀人才
制片人当中的领军人物和新生力量,主要有蒂萨·阿贝塞卡拉(TissaAbesekara)、普拉萨那·维塔纳基(PrasannaVithanage)、维姆克蒂·贾亚桑达拉(VimukthiJayasundara)和阿索卡·哈达加玛(AsokaHadagama),他们大多身兼制片人及导演双重身份。优秀导演还有苏达斯·德瓦普利亚(SudathDevapriya)、布迪·科尔迪森纳(BoodieKeerthisena)、杰克森·安东尼(JacksonAnthony)、莫汉·尼亚兹(MohanNiyaz)、林顿·塞马奇(LintonSemage)、乌达亚坎塔·瓦尔纳苏依亚(UdayakanthaWarnasuiya)和索玛拉特内·迪桑纳亚克(SomaratneDissanayake)。
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维塔纳基,他凭借影片《围墙内》(PavuruWallalu)和《死于满月》(PurahandaKaluwara)赢得了国际评论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ys/2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