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知道的心在这里,为什么要标记缘起

发布时间:2023/3/22 18:26:50   点击数:

布达文萨讲实修(十二)

禅修中那个“知道”就是在“本质感受次段”和“回溯段”这两个工作段发生的。“本质感受次段”中的各个工作“心”仅仅只是观察和“知道”究竟色法,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做什么,也可以认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讲的“动机心”,虽然这个阶段的“心”已经不能算完全的客观,但这两个阶段都是与究竟现象,与究竟智慧相应的“观察心”,在分类上属于善心。而“回溯段”已有少量概念生起,虽然“回溯段”的“心”还是观察和“知道”,也还可以认为是没有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动机心”,但是“本质感受次段”和“回溯段”中的“心”对于所缘还是有执取的,当智慧达到很高等级时,行者将可以理解执取与一般意义上所讲“动机”的区别。

在实修中,在禅坐时,行者将会观察到伴随“起、落”会有一连串的意识现象。举例来说:在实修中将会发现,在“落”的结束阶段,观察的“心”会观察到自适应所缘区域中“落”的现象。一般来说,接连几个“落”之后就会观察到“硬”,接连几个“硬”之后,“硬”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此时“落”的幅度已经变得极其微小。不久之后观察的“心”将会观察到“硬”和“重”变成了“闷”,几个“闷”之后,“闷”变得越来越强。当“闷”达到足够强的程度的时候,就会生起一个“想吸”的“心”。这个“想吸”的动机一生,马上就会驱动腹部区域的色法升起,此时,之前“落”的过程彻底被终结,“起”的过程开启。于是这一切就演变成了人们所说的“呼吸”现象。

对于普通行者来说,无论行者是否愿意,也无论行者是否有连续绵密的观察所缘,“想吸”的动机与“想吸”这个动机驱动的动作都会发生。这个“想吸”的“心”就是无明推动之下缘生的“行”,这个“想吸”的动机源自于我们对于生存的执取。当有“想吸”的动机之时,也会有概念产生,这时的“心”已经不是与究竟智慧相应的善的观察“心”了。这个动机的“心”会伴随概念的生起,会驱动动作(行为),会转起强的色法,也会产生果报。想要观察到这些意识现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波罗密,但即使是清楚的观察到了这些现象,也都还只是能够见到的”动机”的智慧等级而已,也还不是很高的智慧级别。

当智慧的等级提升又提升,执取减少再减少的时候,“起、落”的模式,或者说“呼吸”的模式也完全改变了。有机缘的话,布达文萨在以后的论文中或许会详细描述。

“本质感受次段”的观察“心”还是会产生果报,当行者没有生起威帕萨那观察心之前,这个阶段的“心”都是包含有“欲”的,这里的“欲”并不是“贪欲”,贪欲在这个阶段还不会生起,这里的“欲”是想要尽量客观认知目标的“欲”。严格来说,“本质感受次段”已经没有完全客观的认知真实所缘了,在没有生起威帕萨那观察心之前,这个阶段的“心”会还存有要客观认知真实所缘的欲望。

在“回溯段”概念已经生起一点点,但这个阶段的“心”也同样还保留有想要投入真实所缘,并且认知真实所缘的欲望。在“回溯段”生起的概念还很少,还不足以遮盖真实所缘留下的所有究竟法相(对真实所缘的记忆),因此“回溯段”的心可以认为主要还是处于对究竟法的认知。

清楚地觉察了以上环节之后就会知道,“无明缘行,行缘识”指的是无明导致“心”会造业(“思”是具体负责造业的功能,而造业的根本原因是无明的渗入),造业的“心”又会引致果报识的生起,果报识其实就是“预备段”、“启动段”、“本质感受主段”中包含的那些“心”的代称。“预备段”、“启动段”、“本质感受主段”这些工作段都是基于缘取真实色法才能生起的,这就是“识缘名色”。

无论在任何生存空间,“心”认知所缘都必须要通过感官器官来完成,“处”是感官器官中“工作区域”的简称,即使是在无色界,虽然没有物质,但还是有感官器官。“名色缘六处”指的就是“心”对所缘的认知过程以及“心”与所缘的接触过程,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感官器官中的“工作区域”才能执行。在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意识是不能脱离物质独立生起的。因此当行者能够清楚的认知“心”的时候,也或多或少能够观察到支持它们生起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当行者也必须要知道,色法并不能产生名法,色法只是支持名法的生起。

当专注力与智慧发展到比较强的时候,只要保持连续的如实观照,此时“概念段”就不会生起,达到这个阶段的行者只要一标记“知道”,那么妄念就会断开、破碎并消失。如果专注力与智慧很强,只要保持连续的如实观察,那么连“回溯段”都不会生起。达到这个级别的行者,第一时刻就会迅速“知道”,紧接着妄念迅速破碎消失。这个“知道”就是倾向于对所缘客观认知的心,这个“心”是智慧的心,是认知究竟现象的究竟智慧“心”,智慧本身就是名法。这个“知道”的心由于还是非常倾向于认知真实所缘,非常倾向于客观认知,所以它不会倾向于与妄念和情绪“共舞”,也不会被卷入妄念情绪中,因此,这个“知道”的“心”就会切断妄念与情绪。之前提到的“本质感受主段”之中的“心”是更加客观认知的心,也是究竟智慧的心。

行者们在禅修中练习的“标记法”其中一个功效就是要让观察真实所缘的过程尽量“截停”在“回溯段”乃至“本质感受次段”,以便认知心流能够继续转向并缘取另一个真实所缘,而不是向着叠加概念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认为运用“标记法”是为了避免认知流程继续延伸发展到概念段,是为了让认知心流始终转向真实所缘并进行观察,这就是持续的如理作意。

我们可以看到,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这些缘起的核心环节都发生在本质感受相关的阶段,“本质感受“的重要足以见得。只有观禅智慧达到极高的阶段之时,才能够清楚的认知这些细节。

生活中我们也会觉察到“心”认知食物之后生起贪爱,想要吃等一系列的反应,但这些反应并不能算是核心的缘起法,只能算是粗糙的“缘起反应”。认知这些日常中比较粗糙的缘起反应是不足以引致涅槃的。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ys/245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