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年疫情下的美术史出版,16月书

发布时间:2020/10/28 19:20:01   点击数:

本期为年1-6月美术史新书精选

年1-3月美术史书专著1.沈鹏《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第一本体系完整的书法讲演集。沈先生从“书学”的概念讲起,讲想象力,讲自我的发现和肯定,讲诗歌与书法,讲书法相对文字内容而独立存在,讲“美”与“丑”,讲尼采的Ambition(雄心),谈古今,论中西,词锋雄健,汪洋恣肆。沈鹏先生提出书法教学十六字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提醒我们学习书法光有“艺”还不够,还要有“道”。书法不妨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其中蕴含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自有我在的气概。2.白谦慎《武氏祠真伪之辩:黄易及其友人的知识遗产》,贺宏亮译,人民美术出版社本书译自于一篇近五万字的英文撰写并在美国发表的长文,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华人学者撰写的唯一的一篇批判武氏祠翻案闹剧的文章。作者白谦慎以此文对海外汉学界的不负责任的否定中华文明的学术行为给予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也起到了直接、重要的遏制作用。3.高木森《清溪远流:清代绘画思想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清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是史上一个很长也很重要的朝代,已有的中、外学者论清朝绘画史,都集中在清初的四王吴恽和四僧,盛清的扬州画派以及晚清的海上画家,很少人讨论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这一世纪的画坛动向。本书的创新之处即在于补足并梳理了这一缺失时段的历史,为清朝绘画思想的演化提供有序的讯息。同时,本书亦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对清代的文化、思想、审美风尚,以及政治与经济,都做宏观性的论述。从而使本书在一般意义的史论基础上,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总结的意味和更高层次的理论观照和把握。4.朱万章《画里相逢:百年艺事新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等书不同的是,新出版的《画里相逢:百年艺事新见录》侧重的视角在近百年美术史。作者以近三十年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寓目书画以数万计,因其工作性质,厚古而不薄今,涉猎范围不拘于一个时代。本书选用材料较为新颖,透视角度亦较为独特,均系他书所未有。书中所涉问题,包括近代画史与画风研究、绘画题材考察、作品鉴藏与鉴藏家考订等。既有对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陈半丁、苏卧农、赵少昂、费新我、宗其香、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再认识,也有对鉴藏家如叶恭绰、张珩、王季迁和苏庚春等人鉴定理念与过眼作品的剖析。本书以墨迹考索与史实梳理为根,充分利用海内外公库及部分私藏品,勾勒出近百年中国绘画渐进与传播的轨迹。5.李军《秋山集:故纸谈往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此书可说是作者对既往的追忆,是对秋的纪念,是对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纸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书所收的《顾麟士数仿〈秋山图〉》一篇。元人黄公望的那幅《秋山图》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过,“秋山”似乎早就脱离了纸墨,飞上笔端,成为一个意象、一种境界,引得无数画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顾麟士、吴湖帆,莫不如是。本书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长的,均是李军老师两三年来所写,已陆续发表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长者,则是从近十年间所写旧稿中选出。按“艺林一瞥”“斯人俱往”“书海浮桴”三个主题编排。6.张小庄《明代笔记日记书法史料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作者查检明代笔记、日记近二千种,从中检得家、种文献入编,各种书前均冠以提要一篇,介绍著者生平,书之版本、序跋、内容等情况,以供研究者参考利用。本书所辑录的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包括书家传记、书论、技法、鉴赏、作品收藏与交易等,涉及到书法史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尤其是明代书法史)而言,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7.“海上题襟”第一辑(5种),上海书画出版社透过一字一字的端详,曹宝麟《砚边卮言》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上一个个活脱的书画人生,品味一段充满“烟火气”的书画史。林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文章中精选出一批用心之作,编成《紫竹斋艺话》一书。徐建融《长风堂笔阵》中收录的文章曾陆陆续续发表于《书法》杂志,广受读者喜爱。斯舜威《书法的底线》收入其六十余篇文章短小精悍,充满良知、识见与豪情大义,显示了一位书法评论家的责任与担当。《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通过张瑞田文人书法的考察,追寻一代文人、学人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风貌,体察书法艺术的精神特质,显示出作者张瑞田先生作为一名评论家、文化学者的社会担当。8.邱志杰《失败者》《实验主义者》《无知者》《剧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失败者》包含作者—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富有穿透力的剧场脚本,参观和考释韩国、印度与中国台湾、西藏、曲阳等地所撰写的极具思想力的艺术笔记,还有书法、素描和艺术市场等深度文论。《实验主义者》为作者实验艺术和实验艺术教育的思考总汇,附幅彩图。《无知者》是作者—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一系列的教学札记,附有多幅镜像版画。《剧透》即《金陵剧场角色绣像》,是一套散文、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创作。9.莱奥纳多·达·芬奇《莱奥纳多·达·芬奇:绘画论》,安德烈·夏斯泰尔编译,邢啸声译,理想国·湖南美术出版社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绘画论》作为经典,数世纪以来得到广泛流传和深入研究。我们在他的《绘画论》中,会找到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甚至有点说谎成癖的段落;他用极富感染力的言词,明确指出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声讨消极和狭隘时,开创了画家的“精神分析”。《绘画论》出现的诸多版本当中,首推法国艺术史大家安德烈·夏斯泰尔的译本,他根据达·芬奇手稿应有的内在逻辑,对早先《绘画论》的内容分类编排,加以重新调整,使之更接近达·芬奇原著的主旨——“绘画学存在于构思它的思想里,然后才由此产生比上述理论或科学更高尚的实践。”10.让-路易·科、蒂姆·本顿《伟大的柯布西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伟大的柯布西耶》巨细靡遗地介绍了这位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堪称一本完美、宏大的视觉传记。书中收录了他的工作草图、绘画、日常信件、生活照片以及各种建筑作品,所有图片多达余张。图录1.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辽宁美术出版社辽宁省博物馆—跨年的特展,此为展览图录。本书由“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组成,以辽博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为主,辅以故宫、上博等单位的收藏。收录所有展品件,56件为辽博的珍藏,38件国家一级文物集中展现,是建馆以来的首次,包括《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等。2.上海博物馆《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跨年的特展,此为同名展览图录。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是引进日本唐招提寺收藏的文物与绘画作品,展示唐代鉴真和尚历尽艰险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他们带去佛法,并传授戒律的事迹。体现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展出的佛像、绘画,以及鉴真和尚带去的舍利子都体现出这一影响之深。而唐招提寺内收藏的以鉴真和尚东渡为内容的壁画,则展示了日本对大唐鉴真和尚东渡传去佛法的感激与对他的爱戴。20世纪70年代,东山魁夷的以鉴真和尚东渡为内容的系列绘画,同样体现出日本这一绘画大家为代表的现代日本人对鉴真和尚的体恤和感激。3.《四方来朝:职贡图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跨年的特展,展出从唐代至清代的20件(组)《职贡图》,内容涉及邦交国、藩属国、边地民族与部落的关系,希望通过梳理职贡图的演变与题跋文字的考证,介绍中国历代治外方略的经营和世界观。4.朱关田主编《颜真卿书法全集》(珍藏版,全8卷),浙江摄影出版社著名书法史研究专家、书法家朱关田主编,现存书法作品最全面之汇集,亦是权威的颜真卿研究著作,包括年初次公开面世的《西亭记》残碑。前七卷为颜真卿书法作品,第八卷为相关研究论述。5.南京博物院编著《古籍文献》,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此本精选南京博物院馆藏古籍文献余册,记录了晋唐写经,宋元刻本,明刻本,清代刻本、抄本和稿本,以及一些明清地图。这些资料,数量大,内容丰厚,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年4月美术史书籍1.柯律格《谁在看中国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柯律格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众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众对中国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人们观看的绘画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理想的观众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国艺术受众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和数量,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中国画及其受众对中国绘画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2.徐邦达口述、薛永年整理《徐邦达讲书画鉴定》,上海书画出版社本书为徐邦达先生于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授书画鉴定课程的授课笔记。课程虽仅有短短8次,但内容涵盖学理方法直至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名家名作的鉴定考证成果,多为实打实的例证与经验。虽然其著作等身,但这份丰富系统的讲课内容却从未曾发表,只因这份笔记除在薛永年先生于吉林博物馆工作时长翻阅温习外,即封存辗转,直至年重新发现。徐邦达讲授此课时其《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皆尚未写作,以笔记内容与后来的两书比较,亦有同有异,能够反映其认识的连续与发展。3.傅申《宋代文人书画评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世纪60年代,傅申求学于台湾艺术研究所,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研究资料的不足与欠缺,遂有心搜罗。在散见的宋代书画家的诗文中,傅申旁求博考,辑录整理其于论书、论画的评鉴观点,并分门别类、系统编排,尤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人为代表,以见出有宋一代文人书画的代表观点。《宋代文人书画评鉴》可谓青年学者傅申在古代书画鉴赏领域“初涉水”的努力成果。4.朱渊清主编《器物学与艺术史》,中西书局本书收录了历史学、器物学与艺术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作者均为史学界、考古学界、艺术史学界的重要学者,撰述者包括王正华、徐坚、郑岩、李军、赖德霖等,内容涉及中国“器物学”到现代考古学的转型,艺术学概念的分析探讨、古典建筑设计观念及实物的分析、图像史的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学、古器物学和艺术史研究作品集,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梳理了民国时期器物学的发展和转型,以及图像、视觉、概念等角度的艺术史研究。5.王思渝、杭侃主编《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文物出版社全书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领域十三场展览的评论性文章与策展人或相关学者的访谈。在艺术批评、书评、影评都成为了构建学术研究和现实实践的重要内容的同时,针对博物馆展览的评论性工作却一直未能全面展开;同时,过往的评论文章都惯于将批评者与创作者立于天平的两端,难提对话。本书正旨在弥补上述缺憾,从历史叙事、考古材料的展示、学术深度、展览的争议性、展教结合、特殊类型的展览六个方面来展开,力图为学者和相关感兴趣的读者展开一个更丰富的博物馆世界。6.张庆捷《解读虞弘墓:北朝定居中国的粟特人》,三晋出版社年,山西太原发现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叫虞弘,是旅居中土的外国人。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既有浮雕,又有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充满着西域风情——宴饮乐舞、火坛祭祀、骑射搏斗……本书由全程参与虞弘墓挖掘的张庆捷教授执笔,采用通俗轻巧的写作形式,辅以大量图片,解读虞弘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披露墓里墓外的故事。胡商、胡腾舞、祆教、柔然、波斯、粟特、吐谷浑、萨宝、鱼国,这些生疏的词,在书里,渐渐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7.苏金成《信仰与规范:明清水陆画图像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本书以明清水陆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原理,通过对现存明清水陆画及其所包含神祇谱系的梳理、分析,初步建构起明清水陆画中的神祇谱系,并通过对图像艺术的探讨,解读其中的艺术特征,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内涵和社会功用。本书在研究中结合水陆法会阐述水陆画在水陆仪轨中的布列与功能,通过对其图像人物谱系的建构,达到对“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入论证,使以文字表述的宗教文化与民俗世相转为以图像的直观表达,论证水陆画在宗教发展中的影响及在文化研究中的意义。8.苏金成《图像与造像:山西中部宗教美术考察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年暑假,作者带领6名研究生对山西晋中佛教美术文物古迹进行了学术考察。师生们考察了晋中地区五十余处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文物古迹,另有多处古村及古城等。在考察的过程中,大家除了拍摄和收集到一手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同时对晋中地区现存文物遗迹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构建了晋中佛教美术的研究框架,为以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铺垫学术基础的作用。本书稿即是在考察基础上撰写而成。9.朱琪《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辑存与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本书集结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21家文博机构的81方出土(含征集)明代文人印章,以及各类印材、印盒等相关器具、资料共近百件,全部以清晰图版精印呈现,为有史以来全国公藏明代文人印章的首次盘点,对于明代文人印章的断代、鉴别、艺术特征及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参考意义。作者更以十一篇论文对这些出土印章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辑录、介绍了印章的出处,考订了印文内容和艺术特征,纠正了考古报告及其他资料中的误漏;另一方面也对篆刻作者、印主的学术背景、文化交游以及史实、事迹都进行了考证,为读者勾勒出了篆刻艺术在明代文人阶层中的大致样貌。10.何山《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本全面论述敦煌艺术,细说四大文明、西域文化与敦煌文化关联之巨著。张大千、董希文后,少数曾于敦煌研究临摹的现代艺术大家之作!12载敦煌岁月沉淀,余幅珍贵彩图。全新修订,再讲丝路上的千年艺术殿堂。本书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参阅和比对,以期作出自己正确的思考与判断。11.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15周年纪念版),湖南美术出版社作者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犹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窗。自4年引进大陆出版以来,一直是艺术普及类读物的畅销图书。值此出版15周年,出版社特出纪念版:有更加清晰的图片,更多地经典作品局部放大图,还有作者将西方美术史的音频……1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豪华英文版),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50多年来,恩斯特·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直是一本全球性的畅销书,为众多读者提供了理想的艺术史入门读物。他用流畅的语言和娓娓道出的故事,把从早期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的艺术写成了一部清晰且富有洞见的杰作。这本经典著作已更新至第16版,目前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万册。此次影印的英文豪华版采用套盒布面精装,不仅值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珍藏,也能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13.理查德·西奥多·尼尔《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翁海贞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国际性。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觉文化在希腊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政治、宗教、古代日常生活的关系。此外,作者结合建筑、定居地与背景资料,揭示希腊与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包括源自埃及的灵感,遍及安纳托利亚与阿富汗的希腊文化影响等等。全书每章开篇提供地图与年表,以便形象地体现所讲述的地方、时期与历史事件,结尾总结全章内容。每章方框内的诠释提供一手资料,探讨具体的作品、工艺、学术争议,包括艺术品的偷盗劫掠、现代修复以及新近的考古发现,譬如默干提纳的宝藏。

年5月美术史书

专著

1.宗白华《宗白华讲美学》,后浪·四川美术出版社宗白华是「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其美学著述牢牢地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精魂。本书汇集宗白华所写美学论著的精要文章,他构筑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的基本性质探讨与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意蕴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同时,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个体美的生活完美统一,能够切实提升读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书中新增数百幅与主题相关的文物图片,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再现灿烂辉煌的俄罗斯艺术成就。作者秉承俄罗斯文学唯美恬静的文风,以客观理性的独特视角将俄罗斯建筑绘画雕塑之美娓娓道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俄罗斯美学体系。3.单国霖《张择端、仇英清明上河图释惑解读》,文物出版社创作于九百多年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创作于近五百年前的仇英《清明上河图》,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两图所描绘的场景、事物和风俗制度是历史真实的反映还是艺术的虚构?对两图中存在的疑惑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解读?本书分三个板块,对上述问题做一解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鉴赏,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本)鉴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本)的比较赏析。4.陈思《北宋绘画文人化研究》,文物出版社本书对“文人画”在北宋时期的绘画形态与发展演变进行了综合研究。由于北宋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名称和实质上都与明清之后泛称的文人画有所不同,所以提出以“文人化”来概括和定位北宋绘画审美思潮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下的形式风格演变。第一章首先对“士人画”和“文人画”的相关词意与使用进行考辨,继而界定和说明北宋绘画“文人化”的提出与使用。第二章对北宋之前绘画理论及创作中已经出现的“文人化”作以考察,从而厘清北宋时期哪些思想观念和图像表征是对前代的继承演绎,哪些是北宋文士的新思新创。第三章通过北宋时期史论著述和绘画品评的梳理,分析展现其中绘画史观和审美趣味上的文人化特征,特别着重论述的是文士的介入及其前后变化。第四章是对北宋时期绘画创作文人化的观察研究。5.孔令伟主编《贡布里论坛暨文献展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为“贡布里希研究文丛”之一,是年11月举办的“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中相关议题的研究文章合集,作者不限于贡布里希研究专家,涉及艺术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书中,杨思梁、孔令伟、杨振宇、陈平、杨小彦等多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角度出发,围绕贡布里希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述,其中蕴含的思考方向,将对艺术史及相关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6.保罗·泰勒编《贡布里希遗产论铨:瓦尔堡研究院庆祝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百年诞辰论文集》,李本正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为“贡布里希研究文丛”书系之一,从英国著名学术出版机构保罗·霍尔伯顿出版社引进版权。书稿起源于9年6月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在伦敦召开的贡布里希诞辰周年纪念研讨会,收录研讨会演讲文稿10篇,作者不限于贡布里希研究专家,涉及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如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对贡布里斯的文化史观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坎普从贡布里希对莱奥纳尔多的研究出发,论述了“图式与共相”“制作与匹配”和“艺术的力量”等问题;亦有贡布里希遗产档案编目工作人员从贡布里希留给瓦尔堡研究院的书信、日记、讲稿等材料切入,为研究贡布里希的文献遗稿提出了新的解读路径。7.迈克尔·安·霍利《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本书探索了艺术作品的再现手段如何影响后世批评家对其所作的评论和诠释,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图像和文本之间修辞意识形态的有效对应。作者通过具体的史学例证,论证了被编码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再现手段如何继续被编码在与其相关的评论中。8.朱万章《画外乾坤: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是一部关于书画鉴定及相关题材之作。作者为国家博馆书画鉴定专家,主要从事明清书画的鉴赏与个案探析,在工作之余,将这些鉴赏心得行之成文,集成此书。本书上半部分主要是晚清之前的书画鉴别与个案研究,下半部分主要对晚清至现代近二十位书画大家的创作风格及特色进行赏读与剖析。作者工作中,能接触到大量一手书画资料,又在美术史领域研究深厚,因此全书稿无论是赏读、探析还是辨伪与鉴真,能从小处出发,有新颖观点呈现,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研究者提供了新视角。全书不仅可以作为书画鉴赏之作,也有辨伪、鉴真之用。9.华天雪、曹庆晖主编《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工作坊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近年来,随着数据库建设和与海外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美术留学”问题渐渐有了局部突破,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于年5月25、26日召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工作坊”,此次论文集即以该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主,又适当增加了少数未在会议发表的论文,意在尽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目前该研究领域有价值的论文,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和基点。29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从研究侧重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美术家在外留学状况、中西交融或相互影响、留学美术家归国后的美术实践所体现的留学影响等。此次论文集共收录约32篇学术论文,相信对中国美术留学史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10.朱琪《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书是作者十年间黄易相关研究的一次总结。全书以“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为中心,从其家世、生平、仕履、交游、金石学贡献、书画篆刻艺术成就等多个角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多从新见第一手文献出发进行研究,涉及清代学术史、艺术史多个方面,生动反映十八世纪后半叶金石学的深入发展与乾嘉时期学术、艺术的原生状态。全书既注重在浩如烟海的清代史料中考证钩玄,也注重采用当下文献学与学术史研究的最新方法与成果,在保证内容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同时,兼顾了图像资料的阐释与文字的可读性。本书附录黄易佚著《武林访碑录》,系据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旧藏钞配本点校。是书流传极罕,原本又因破损庋藏于公家库房百余年,经作者多方联系申请修复,终得以重见天日,冀为黄易与金石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资料。11.毕罗《尊右军以翼圣教》,四川人民出版社本书是介绍名碑《集王圣教序》(立于年1月1日,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著作,也是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专门研究《集王圣教序》的最终总结。《集王圣教序》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历史上三位影响力甚大的人物——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和书圣王羲之的事迹。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中国已经非常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首都长安是充满著国际气息的大都市,同时汉人文士也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书法作为汉人文化独有的艺术,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的薰染。本书一方面以严谨的文献基础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了《集王圣教序》的立碑动因和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对此碑的制作和书法特征做了逐字的探讨。12.朱天曙《书法答问》,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是作者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地讲课内容的整理。以课堂答问的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和审美内容。其中许多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疑问。回答或详或略,直观简约,致力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助与交流。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着力讲解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中编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体的学习方法;下编重点谈书法的审美内涵,包括艺术特征、欣赏内容、“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和古代经典书论等,通过这些介绍,希望读者能由书法基本笔法初窥门径,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之美。13.唐薇、黄大刚编《张光宇小集》(三卷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光宇小集》精选《西游漫记》《水泊梁山英雄谱》以及《民间情歌》等张光宇代表作,编为三册。夏衍、黄苗子等人回忆张光宇的文章则收入别册《彩笔千秋》。本书采用手账式开本,裸脊锁线装订,彩色印刷,随书附赠精美便签本两册,并辅以书盒,兼顾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图录或全集1.《十钟山房印举》,山东人民出版社陈介祺“印举”汇集李璋煜、吴式芬、李佐贤、鲍康诸家藏印,以古玺、官印、周秦印等三十举分类编次,有一印于不同类目重出者,收印近万件,“印举”被视成中国印谱之冠,称为印学之宗,在印谱编纂史上具里程碑意义。陈介祺在编订《十钟山房印举》的同时,一直在着手准备书中所录印章的考释工作。可惜直至簠斋故去,印举的考释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此次出版,为继承簠斋的遗志,将其未竟之功推进寸许,在簠斋先生六世孙陈继揆先生遗稿的基础上,《十钟山房印举》的释文工作历时一年半,由万印楼印社的五位同仁负责,坚持了严谨细致、学术至上的原则,在依据传统资料的同时,广泛参考了近年来的学术成果,首次将册“癸未本”《十钟山房印举》全部释出,并以附册的形式编辑发行。2.李经国、马克编著《过云楼旧藏名贤书翰》,北京联合出版社过云楼所藏明清两代名贤书札,侧重于晚明东林、复社成员,明遗民,乾嘉学者以及明清两代文学大家、书画巨子,对于研究晚明党社运动、鼎革时期的文人心态乃至明清两代的思想学术、艺术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价值,且多系清初以来名家收藏之物。这批珍稀的书札于20世纪90年代末散出,转入新的藏家庋藏。此次重辑,得家,共计通,约有原来数量的十之七八。覆出之物,20年之后重新编辑,实不可全,但亦可见过云楼藏札梗概。3.郑伯象策划主编《枫下清芬:笃斋藏两罍轩往来尺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本书收录未公开金石学家吴云往来尺牍90通,友朋信札47通、吴云信札43通,其中有吴云致吴大澂、汪鸣銮、三儿吴承潞家书。涉及历史名人李鸿章、何桂清、王有龄、勒方锜等27人,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皆极大!4.吴子建《一览众山小·小谱》,浙江人美美术出版社本书由吴子建「一览众山小」五方印而来,历经十五年时间,见证了吴子建鸟虫印风的变化,也是其鸟虫印最代表的作品,而且这次边款的放大,无疑也是把边款在篆刻中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局面。边款的蝇头小隶字,放大以后,都可以当作小汉碑来读,这样的趣味,总能让人不忍释手。5.《颜家庙碑》,西泠印社出版社本次影印以宝玥斋藏本为底本,该本存碑阳、碑阴、左侧、右侧四面,以元、亨、利、贞四字分装成四册,封面、封底均为宋锦包面,内页为特种纸印刷,再装外函。此拓本碑左侧第四行“遂代兄为长安尉”之“尉”字撇笔微泐,碑左侧第六行“上谷寇泚”之“谷”字长撇完好,较之清初本早,可证为明末所拓。此底本虽非最旧拓,然其拓工绝佳,捶拓无一字不精,字字纤毫毕现,且裱装细致,神完气足,足现鲁公书之原貌,可谓“颜家庙碑海内第一精拓本”。现依原拓高清扫描,以原色原寸精印公之于世,附册配补清初拓碑阳额、碑阴额《斋室小记》。6.朱关田主编《颜真卿书法全集》(珍藏版·全八卷),浙江摄影出版社《颜真卿书法全集》集结颜真卿存世可见的所有书法作品,包括年初次公开面世的《西亭记》残碑。某些重要的作品,石刻拓本和木刻拓本皆收,或拓本和墨迹本皆收,是目前所见最为全面的颜真卿书法作品之汇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释文采用繁体,并以现代标点加以整理,更加便于藏家和研究者理解、参考。整理过程中,吸取了前人诸多研究成果,包括清内府刻本《全唐文》、凌家民整理《颜真卿集》等,更增加了学术价值。此全集也是颜真卿书法研究的重要文献,将为唐代书法尤其是颜真卿书法研究提供系统、全面的基础资料。7.《西泠八家印选》(全三卷),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八家印选》收录清代浙派篆刻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八家篆刻精品而成,共计录印五百方,成谱于民国十五年(),是谱在手可以一览“西泠八家”篆刻的完整面貌。8.李超主编《中国近代艺术文献丛刊·美术卷》(第一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此为“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之子项目《中国近代艺术文献丛刊·美术卷》的第一辑,共收入近代美术类图书近种,其中大部分图书于当代从未被整理或翻印过。所收入的图书中,除了当时国内本土作者的专著以外,还包括不少引进翻译的西方及日本的艺术类专著,因此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艺术类文献。9.《陈之佛全集》(全十六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之佛(-),我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师,中国现代设计学科开拓者、奠基人,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图案教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学习设计的人,开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尚美图案馆。内容包括:首次公开的手稿、日记、书信,还原度最高、最完整的作品集、文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设计教育的油印教材讲义、课程实施方案,最准确的年表等。10.《皇帝的多宝格》,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年度大展「皇帝的多宝格」,聚焦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一次呈现组件文物,包括国宝级藏品8件宋代汝窑瓷器、6件鸡缸杯和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等等。第一单元「收纳古玩」,展出的是皇帝拥有的古董文物组合,“皇帝”指的是乾隆皇帝与其父亲雍正皇帝。尤其是乾隆对多宝格极其感兴趣,往往亲自设计并由造办处来制作。第二单元「开箱趣味」,展出七组有箱匣收纳的文物,这时的皇帝就换成了乾隆皇帝与其子嘉庆皇帝。这类箱匣收纳文物组中的文物包罗万象,各式各样的有趣文物等着大家发现。第三单元为「藏物格架」,其中有根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十二美人图》当中的一张作品为线索,并对照清室善后委员会当年点查清宫各个宫殿纪录中的“多宝格”条目,复原了两组“多宝格”,都是收藏在养心殿。11.《张大千:得心应手》,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跨年特展,共展出34件作品,其中18件来自亚洲艺博,16件借展自私人收藏和其他博物馆。展览以「师古」、「师自然」、「师心」三个主题,涵盖从张大千早期的仿古作品,到后期拓展传统水墨可能性的成熟作品。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时,张大千在加州,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原创风格作品。展览标题“得心应手”,源自张大千加州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枚印章,可谓是张大千这一时期创作最为贴切的总结。

年6月美术史书

1.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全4册,纯文字版),上海书画出版社《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为张珩年至年去世前未竟的历代书画著录,是其鉴定思想与方法的结晶,共著录两晋隋唐以来直至近现代的书画作品件,其中绘画件,书法件,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每件作品详载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历代著录等。所收作品大多收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也有少数作品为私人收藏。其中一些庋藏海外的书画作品,至今难得一见。尤为珍贵的是,著录中多有张珩补前人不足、纠前人谬误、发前人未发之笃论高言,在历代书画著录中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上海书画出版社《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以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张珩手稿本为底本。张珩之著录主旨为尽量体现书画原迹之鉴定元素信息,达木雁传真之目的,成一书画鉴定之征信基础文献,故整理者在整理过程中以张珩手稿本与提及之书画原迹核对,未找到书画原迹者,尽量保留其手稿本著录原貌,又补正了影印本的不足。2.[法]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华北考古记》,袁俊生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年3月,沙畹第二次离开巴黎,前往中国。他乘火车穿越欧洲大陆,经西伯利亚进入中国,于4月14日抵达奉天,由此揭开沙畹在华从事考古活动的序幕。整个考古活动持续了将近七个月,直至年11月4日离开中国,沙畹考察了奉天的清朝皇家陵墓,又到鸭绿江畔观看了高句丽古迹,接着又马不蹄停地赶赴泰山、曲阜、开封、巩县、洛阳、登封。在对山东和河南两省作完详细的考古调查之后,沙畹来到陕西省,参观了西安府及唐代皇家陵墓,随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省,用照片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特意赶到芝川镇,拜谒了司马迁的陵墓,紧接着又去参观道教圣地五台山,最后来到大同府,前往云冈石窟考察。

在返回北京之前,沙畹还在居庸关短暂停留,考察了那里的浮雕画和云台石刻经书。沙畹将上述考古活动以文字及图片形式编纂成了四本书,即《华北考古记》。本书共收录图片张,其中拓片千余幅,照片余张,抄录的铭文造像记余则。该书自年正式出版至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西方还是中国的学者,只要是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佛教、考古、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无不涉及到此书,足见其在中国学术界中的地位。

3.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年度中国好书:《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全书三十余万字,近千幅图,首次以填补艺术史研究空白的艺术专史研究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书以革命美术、进步美术、社会主义美术和社会主义主流美术为节点,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新美术的面貌与格局,尤其是三个大的历史时段的划分,将艺术史的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紧密相联。

4.弗雷德·S.克莱纳《加德纳艺术史》经典版/15版,李建群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们编写《加德纳艺术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呈现一部艺术与建筑史这么简单,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了解三万年里世界各地的绘画、雕塑、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它们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据年最新的数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正有多所大学和学院在使用这本书,其中包括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乔治城大学、马里兰大学……采用《加德纳艺术史》的还包括巴灵顿中学等精英中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它就已经成为,并且现在依然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艺术与建筑史入门读物。5.上海博物馆编《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特集》,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博物馆特举办“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展览在呈现江南艺术、讲述江南历史的基础上,从文物出发,提炼出江南文化的五种特质,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件(套)展品,以多维度的宏观叙事来展现江南文化的内蕴。展览配套图录同步出版。6.刘传俊《文房》(全四册),文物出版社

全套分四卷:《文房之味》、《文房之属》、《文房之趣》、《文房之境》。

第一卷《文房之味》为学术论著,约24万字。将文房、书斋体系器具分为:文具类、清玩、雅玩类,清供、清赏类,动使类及其他类。笔者历经十年春秋,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考据及图片文献,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文房体系架构之形成、发展、演变及现状。对早期文献资料中被误解的相关器物予以重新解读。第二、三、四卷为文房书斋器具的实物图录及注释。几乎涵盖文房体系收藏所有门类,收录近件套器物。其中不泛历年拍卖会中头筹者、及业内公认之精品。

7.王正华《网络与阶层:走向立体的明清绘画与视觉文化研究》,石头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7篇论文,采取「网络」与「阶层」的研究取径,探讨明末至盛清时期艺术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谓「网络」,指的是不同人物、群体、地域或场域(例如宫廷与民间社会)所形成的连结或对照组合,而「阶层」则是指不同社经与文化属性的群体,可以是人物,也可能是艺术品。作者立足于人与物的社会性,试图跳脱单一画家或风格系谱研究的定点直线式理解,对明清时期不同网络与阶层的视觉物品或艺术言说进行考察,极力呈现出当时绘画与视觉文化更全面与立体性的图像。8.巫鸿、郭伟其主编《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是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的时代。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对文人生活进行全面解剖的解构性论著,也出现了具有重建艺术史野心的通史写作;既有来自人类学、考古学的整体思维,也有来自后现代哲学、文学研究的纷繁术语,意识形态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形成青铜器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同时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变化,伴随着80年代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全球化领域中兴起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gq/187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