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萨那 >> 萨那旅游 >>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他们,偏偏要靠才华
活动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组织新华社一线采编人员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广泛交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验体会,引导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恪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声誉和良好形象,积极投身新华社战略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新华社总编室王清颖:坚守,因为有价值
每一次采访,我都从握手开始。年初秋,沈阳,我握住了一个老工人的手,他叫吴嘉祜,当年90岁,双手粗糙、骨节大,这双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的铸造。这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60多年。建国初期,工艺条件落后,吴嘉祜带着六七个人扎在车间,50多个日夜不眠不休,听到验收合格的消息时,壮得像铁塔一样的吴嘉祜哭了。
新华社国内部林晖:难忘三个人的泪水
作为在新华社工作的一名年轻记者,有幸在职业历程中收获不少难忘的人与事。其中,有三个人的泪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2012年11月,“航母STYLE”风行全国。当我国首款舰载机歼-15呼啸着飞离甲板,跃向湛蓝的海天时,多少航空人眼含热泪,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然而,没有人想到,在把自己亲手打造的雄鹰放飞蓝天后,罗阳,这位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公司掌舵人,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新华社国际部骆珺:占领舆论制高点应是新华社记者的担当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12月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人质劫持事件,一名男子在闹市区咖啡店持枪劫持了数十人,打出伊斯兰国旗帜并威胁要引爆安放在悉尼各处的爆炸装置。当时有一篇记者手记在网络上和媒体圈流传颇广,《新华社女记者悉尼休假遇突发劫案》,这名标题党女记者就是本人。
新华社参编部赵卓悦:走在新闻的路上,践行73年前的激情
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73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的老社长穆青。年,21岁的穆青来到延安,在《解放日报》工作。工作第二天,领导就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去采访陕甘宁边区的工人赵占魁。这项任务来头不简单,赵占魁是当时党中央发现的先进人物,毛主席专门指示,要把赵占魁的优点总结出来,树立成标兵。按照咱们今天的说法,穆青面对的是一次重大典型人物报道。
新华社体育部周欣:体育记者唱响中国好声音
都说体育比赛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报道也如此。尤其是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这些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ly/2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