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虚空”是原子论中一部分,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波,其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德谟克里特为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原意为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述最小的微粒;“虚空”之意与“充实”相反。如果说原子为存在(“是者”)则虚空是非存在(“非是者”)。原子论面临一个难题:要么承认本原是原子而放弃虚空,要么坚持虚空并且承认本原也可以是非存在,其选择了后者。
原子论者论证三步:1、以可感事物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既然存在的东西是充实的那么必然可以分割(只有分割才能产生出众多充实的东西,只有众多充实的东西之间有空隙才会发生从一个过渡到另外一个的运动和变化)。2、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即虚空。如果没有虚空,则充实的东西之间没有缝隙,则充实的东西无法分割成众多且无法移动。因此充实的东西的众多和运动是无法否定的事实(前已肯定),则虚空对于存在和运动则必不可少。“虚空”与“充实”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两者都是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解释万物运动和众多可能性的原则,二者都是本原。3、确定充实为最小单元。并非任何充实的东西都可以当作本原,本原必须为不生不灭的存在(有生灭何以能成为本原)。充实的存在物不会因为分割而消失,因为存在就是存在,不会变成非存在。可分割的充实物物体(如桌子)必然是由不可分割的充实物体(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无法察觉的微粒,原子的存在在这里是思想的设定(或推论的结果):它既满足了本原所需要的不生不灭的性质,又符合感觉到的生灭变化的事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