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萨缪尔森关于ldquo幸福rdqu

发布时间:2020/10/10 2:54:03   点击数:

萨缪尔森关于“幸福”的谬误(大家都来学点经济学,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1.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幸福”给出了一个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通俗地说,是某物或某事在一个人心中的主观价值,及对一个主观目标的满足值。显然,效用是人的主观感觉,取决于偏好,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即追求的目标函数不同。举一个例子,一瓶水对于一个登山的人和一个在办公室的人来说,在他们各自的心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还甚至会非常大,当然对于他们的满足大小也大大地不一样,虽然在市场上一瓶水的价格是一样的。当然这一个例子有点特殊,因为登山的人出汗多,身体缺水(更需要水),办公室有空调,在办公室的人并不那么口渴;另外,山上取水也没有办公室方便,水资源缺乏,供应严重不足。所以,这个例子,对于“主观价值”这个概念区分度不够。再举一个例子,一个篮球,一瓶香水,市场价都是元,如果让一男一女去选择,假设这个男士爱打篮球不爱时尚,这位女士爱时尚不爱篮球,而且选择的商品仅是自用。这里,这个篮球对于这位女士的效用或许只是10元,或许有可能为负,毕竟放在家里需要储藏空间(这也是成本);而香水对于这位男士的效用或许只是20元,也或许是负值,因为他可能认为一个男人身上撒香水有失他男子汉气派。一个人,不论他是贫是富,无论他是坏蛋还是天使,他们行为的目标却有一个惊人的共性(这也最大的人性)-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在一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成本的支出,还有风险。支出,除了我们普通人熟悉的“直接支出或是财务成本”,还有经济学家不厌其烦想让我们普通人了解的“机会成本”(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机会,另一件事能给你可能带来的利益就是机会成本。比如,你加班,把工作做得更好,取得老板的赏识,就没有时间陪女朋友看电影,失去一次取悦女朋友的机会)。爱时尚不爱篮球的女士,之所以选择香水,而不选择篮球,虽然两者价格一样,但追求个人的最大化利益,这位女士和所有人一样,香水对她的满足值大于元,而篮球可能只有10元或更少。显而易见地,效用越大,一个人所收获的幸福越多。这位女士选择香水(效用大)而不选择篮球(效用小),她更幸福;而位男士选择篮球(效用大)而不选择香水(效用小),他更幸福。这一点,我相信,所有稍有逻辑或常识的人,都会和我一样赞同萨缪尔森的观点:效用与幸福正比。2.但是,萨缪尔森认为幸福与欲望成反比,就是说:欲望越强,幸福值越低。真的是这样吗?我的意思是,欲望真的“一定”会与幸福值成反比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欲望对幸福而言,那岂不是成了一个极大的“妨碍因子”了,为什么这与我的直觉不一致呢?是我的直觉错了,还是这个公式有不完善的地方呢?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有不有这样的情形:欲望强,幸福也会增多呢?也就是说,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仅仅是欲望增强,幸福也随着增加呢?而不是减少。如果有“刚好”的例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推翻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可我目前没有想出一个这样的情形。但是,我的直觉怎么就是觉得,有一点不对劲呀。欲望怎么会成为了幸福的“阻碍”了呢?难道不是欲望利用得好,会增加幸福吗?难道所有的欲望都是妨碍幸福的吗?出现这个问题,是大家对“欲望”这个概念的认知不一样,如果萨缪尔森认为欲望就是“贪婪”的话,我是认同他这个幸福的公式的。显然地,一个人越贪婪,他就越难以满足。显而易见地,贪婪与幸福成反比。我认可的幸福公式是:幸福=效用/贪婪但,欲望=贪婪吗?我不这么认为。3.在我看来,在“贪婪-欲望(0)-理想(梦想)”这样一个谱系里,欲望更显得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如果把“梦想”看成一个有方向的欲望,一个有理性的欲望,一个适应社会的欲望;而贪婪则是一个无节制的欲望,一个疯狂的欲望,一个反社会的欲望。如果在理性的加持下,欲望强,只是代表动力强;而在没有理性的加持下的欲望,欲望强,就代表了贪婪值更高。显然地,理性对幸福的贡献是成正比的,但幸福公式不用理性的因子,因为理性增加,效用也会增加。也就是说,理性对幸福的贡献,已在效用值里得到了体现,不用重复计算。这样,虽然在对欲望做了一些区别,但幸福=效用/贪婪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则减少了一半。反而远远不如,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的表达力。如果公式是这样子呢:幸福=效用/f(欲望,理性)至于f(欲望,理性)函数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点,我不管它,但它必须符合:.没有理性加持,越贪婪,值越大.如果在理性的加持下,欲望没有了贪婪的属性时,这个值可以被看成一个常数或变化幅度小的区域。4.我试着用这个新公式来分析一个高考学生的幸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效用高,幸福也大。一个学生的成绩突然由班级30名提升到了班级第10名,这个10名的效用肯定比原来某位一直稳定在10左右的学生效用值更高,同样是10名,这个学生更幸福。但如果一个学生预期(心中想要的)的名次是第5名,他的幸福可能就没有如果他的预期是第10名(9,10,11都可)的时候高。这是因为,他可能有些贪心,即,他没有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能力和当下付出可能带来的效用(成绩),过高地估计了成绩。如果他的理想(当下学习)是进入班级前3),这是他的欲望,这个欲望越强,他的学习动力越强,但他对自己的当下的学习情况(目前的在班上的位置,与第3名的差距,自己的努力情况,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资源,等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期望与自己情况不符的一个进步速度,此时,他的欲望显然不会明显地影响他的幸福值(随成绩变化)。5.经济学家,使用“效用”,而不是使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财富或成功”。因为,财富是一个相对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而效用和幸福都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的人不怎么有钱,也可以非常幸福。《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角张无忌,对他而言,财富或权力,都不能太多地增加幸福,他的幸福就是和赵敏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这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财富。以物质财富而言,现在农村的人,绝大多数都比陶渊明要多,但幸福的程度却不一定比他更高。显而易见地是,当有了一个基本的财富后,财富之外的追求会相对地更能带来效用。这个基本的财富,“基本”二字,如何界定,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第9个财富付出的成本是x,第10个财富的成本是x+2,而突然地,第11个财富需要的成本为3x或5x,甚至10x(这里的倍数看情况),那么说明第10个财富是基本财富。自这个点后,投入多了许多许多而收入增加很少很少。正如所见,幸福,离不开理性,而学习经济学可以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很多帮助。

皮蛋老师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orenliangg.com/sndl/185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